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苟秦 > 第416章 顶峰之后

第416章 顶峰之后(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过河容易,想要退回来,可就难了,其中的风险,以桓温的精明,岂能不仔细权衡。

再者,军需补给的问题始终存在,收取充州,饮马大河,后勤供馈已经很艰难了。

在对燕作战的事宜上,北伐之前,桓温及其僚属们,不论从思想,还是军事准备上,

都极不充分。

甚至他们一开始的目標,只是姚襄,等渡淮北上,横扫中原,享受胜利与荣耀的同时,也让他们不得不承担更多准备不足的压力。

当然,面对僵局的时候,桓温也不是毫无作为,比如巩固后方,梳理粮道,招抚中原土眾,维持占领地治安。

甚至於对河北地区,桓温也有动作,鑑於燕军失利中原后,引发河北的骚乱,他果断派出使者,偷渡北上,积极联络,封官许愿,鼓励河北豪强,积极举义,討伐燕逆,意图通过河北豪强,扰乱燕国,破坏其军事布置。

此举不能说没用,比如已经在乐陵郡造反的朱禿,便十分积极响应,朱禿甚至派人南下,专门找到桓温,希望他能发兵北上,他愿意在河北接应王师北伐。

然而,桓温的反应相当真实,面对使者,顾左右而言他,口惠而实不至,除了代表朝廷封朱禿为冀州刺史、平北將军,鼓励他率眾坚守,坚持抗燕,没有一兵一卒的支援。

桓温態度与反应是这样,又如何能期待河北那些豪强有大作为呢除了朱禿这等已经没有退路的豪强、军阀势力之外,其他河北大小势力,更多持观望態度。

可以想见,如果桓温敢於举兵渡河,並且再对燕军获得一两次胜利,那发生在中原的云集响应,未必不能在河北重现地。

但是,不管出於个人顾虑还是现实局势,桓温都不敢轻易冒险,他甚至不敢派一支精锐偏师北渡,去挑动河北乱局。

桓温瞻前顾后,蜘不前,河北的豪强们又不傻,又岂能真的举“义师”为王前驱

观望越久,也就越失望,一个多月的功夫,发生在河北的那些骚动也就慢慢沉寂下去了。

甚至於,一些扯旗作乱的豪强,又斩断军旗、普旗,自觉重新掛起燕旗,向鄴城表示醒悟、臣服。

普军作为有限,但燕国方面的动作可不停,在经过短暂的混乱之后,迅速调整,调兵遣將,乱安民,抗晋保国。

尤其是慕容恪引军东出太行之后,此人的威名与声望,在燕国、在河北实在是高。

慕容评兵败后,留守鄴城的皇甫真竭力维稳,但收效甚微,別说大河一线士民了,就是燕军,都混乱不安。

但是,当慕容恪的將旗插在鄴城城头后,冀州人心便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在慕容恪剿抚並用下,迅速消停下来。

比如乐陵朱禿,在桓温拒绝派兵北渡之后,很快就迎来燕军的打击,为了快速消灭这个叛臣,慕容恪没有进鄴城,而是亲自率七千燕骑,东进奔袭厌次。

彼时的朱禿,正对桓温的“毒鸡汤”大骂不已,面对燕军神兵天降,完全措手不及,

毫无应对。

当慕容恪的帅旗出现在厌次城外,抵抗意志便减了大半,而朱禿,根本没有与慕容恪交战的胆量,城也不守,直接弃逃,带著亲信部曲,渡河去投段龕了。

说起青州段龕,虽然此前在南下徐州的过程中,经歷下邳之败,损失惨重,但桓温北伐之后,还是收穫颇丰。

徐州北部东海、琅琊地区,始终在其手里,荀羡奉命北取徐州后,也暂时採取默认態度。

在发兵,配合攻取充州的过程中,段齐又趁机將充州东部的泰山、济北、鲁国、东平部分地区占领,势力大涨。

朱禿起兵之时,事实上也曾遣使向段龕求援,不过当时的段龕,精力全放在南边的扩张上,剩下的兵力也要保证青州与广固的安全,岂能有余力渡河支援朱禿,也是拒绝。

不过,当朱禿率部来归,段龕还是欣然接纳,左右,与燕军已经彻底撕破脸皮,朱禿作为河北有名的豪强,將来总是有用处的。

慕容恪当然不在意区区一个朱禿的去留与死活,当此人被当作典型处置之后,消息传开,整个南冀州的局面就彻底控制住了,那些豪强也安分下来。

河北稍安,慕容恪的目光自然而然,投到河南地区。虽然早两年,慕容恪並不赞同燕国贸然涉足中原,但形势至此,且已经与普军战开,他便只有集中精力,收拾这烂摊子。

至少滑台与稿两地,足足有燕国两万多兵马,其中大半都是鲜卑儿郎,那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从六月到七月,当桓温寸步难进时,慕容恪也在运筹调度,配酿反击..:::

虽已立秋,但天气依旧酷热难握,秋老虎肆虐的大河之滨,满是沉闷与压抑。

滑台城上,守军还在苦苦坚持,不过隨著河北不断有好消息传来,信心却是却是越发充足了。

见普军无力攻城,慕容评甚至专门抽出一半鲜卑健儿,养精蓄锐,准备反击。从得知慕容恪东出主持大局之后,慕容评便坚信,必有反击雪耻的一日。

只不过,等待的日子,实在难熬,从盛夏到秋暑,滑台城中大部分军民,从精神到体力,也已濒临极限。

城中守军难熬,城外的普军,同样也不好过。炎热与疾疫,不断消磨著他们的意志,

折磨著他们的精神。

事实上,到这个地步,北伐晋军大多已无心再战,而大部分晋军高层,都意识到,北伐至此,已是无以为继了。

比如超,便七月初,便向桓温示警,希望他能及早撤军休整,待暑气过后,再行谋求捲土重来。

而桓温不听,甚至以超动摇军心,將他狠狠地责难了一番,把他贬到雕阳,督监粮草转运:::

桓温显然不是看不清形势的人,他只是隔河眺望北方,在等,在期待。

直到朱禿逃亡,河北渐安,这一系列的消息南传,桓温终於决定,撤军,再不撤,可就真危险了。

做下决定之后,桓温动作还是快速而果决的,只不过,他的撤军旅途,註定不可能轻鬆。

且不提滑台的慕容评,在枋头,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慕容恪已亲率两万步骑渡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