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苟秦 > 第552章 全面反击

第552章 全面反击(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552章全面反击

事实很快证明,邓羌的思路与判断没有出错,自临汾引军渡汾南下,方至闻喜,受到一则怎么也谈不上喜讯的消息——桓温撤军了!

平心而论,桓温撤军,並不是一件太令人意外的事情,自初夏北伐,至於深秋,已弥时近半载,前后动用军民眾达三十万,耗费钱粮军辐更是难以计数,可以说桓温在荆州多年积储,基本消耗一空,还徵用了大量长江流域郡县士眾资財。

而收穫呢,驴粪蛋子表面光。

摧枯拉朽地收復洛阳,修葺祭扫皇陵,若把破吕护之役也算上,那么也勉强取得了“歼敌两万”的丰硕战果!

当然了,这也只能糊弄一下东晋的愚民黔首,给自己也给建康朝廷一个体面点的说法,而实际上呢,连参与北伐的底层丘八,都忽悠不过去!

与已经產生的代价与损失相比,这场仗,打得太亏,投入与收益远远不能成正比。

即便,桓温的北伐,已经给新兴的苟秦王朝,带来的巨大的实质性破坏与伤害,甚至可以说打断了此前关中恢復的势头。

但是战场外的收穫,总是不比战场上的建树,来得醒目,来得易於人接受。

中秋之后,准確地讲,邓遐败北之后,桓太尉就已经失去继续战下去的动力与理由了,相反,撤军的意愿越发强烈。

从湖县退到弘农城休整之后,桓温就已经开始及时止损了,之所以逗留不去,只是心头一点並不坚定的念想与侥倖。

而真正促使桓温下达撤军命令的,还是来自汉中的后续战报!

很难准確地说明,桓温在收到汉中失守的消息后,是怎样一种心情。

但提及司马勛,必是两眼通红,七窍生烟。这个司马勛,让他去打陈仓,牵制秦军,结果连关中门户边都没摸到,反被强推,连老巢汉中都丟了!

怒则怒矣!桓温心头却是彻底警醒,这仗打不下去了!

说来也是一桩軼事,退兵弘农的日子里,桓太尉的心思,並没有集中在击败秦军的事宜上,反倒是思谋起,退兵之后,如何细水长流地对付苟政,如何步步蚕食,瓦解其势力.....

而汉中在桓温的谋略中,是极其关键的一环,因为这是桓温势力范围內,离秦国最近,能直接威胁到关中的一片战略要地。

至於那险峻狭长的秦岭山道,虽是阻碍,但並非无法克服。更何况,他桓太尉又不是诸葛武侯,只能从川蜀北伐。

鑑於司马勛在这场战爭中的低劣表现,再加上过往的桀驁、狂妄与自专,桓温甚至已经暗下决心,回朝之后,定要把司马勛擼了,换个真正的才士,一个自己人接替。

不曾料,桓温考虑得长远,汉中的快速失守,直接让他的深谋远虑,建立到空中楼阁上去了。

此前司马勛遣人求援时,桓温也使人传信,让益州周抚北上救援。但就汉中失守的速度,估计桓温的信使都还在路上了.....

但不论如何,汉中的变故,无疑是桓温最终撤军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形势下,什么秦燕战况,都无法挽留他。

乃至於,秦燕交锋,本身也是桓温撤军的理由之一!有燕军充好人,替他牵制秦军主力,不趁此机会走人,难道要等秦军击败燕军,再来对付自己

桓太尉,可没有那么蠢!

於是,在九月深秋,弘农境內北伐普军將士,在洛阳艰难滯涩的转运供馈下,终於全面换上秋装,然后紧接著便收到撤军的命令.....

从秋装供给状况便能看出,晋军的后勤供给已然出现问题,不是作战洛阳负责协调转运的毛穆之调度不力,也不是荆襄留守將吏筹措不尽心。

实在是十数万军民,三千里馈粮,给军辐转运带来的压力实在太大了,所涉的几条输送通道间,几乎每个环节,都是考验。

而荆州集团的组织能力,实事求是地讲,还不如小而精的苟秦,那毕竟是苟政从无到有、一点一滴打拼出来的。

说白了,荆州集团,只是底子厚,体量大罢了,隨著北伐战爭一日日拖延下来,荆州內部也开始出现问题了。

战爭影响下,生活生计乃至生存,严重受到影响的东晋士民们,已经產生了严重的厌战心理,民间怨声渐起,那些被桓温压制、震慑的南蛮又开始闹腾了。

尤其是荆南(湘州)地区,武陵、湘东、零陵地区,都出现了蛮人叛乱,劫掠郡县,这些都直接说明著,桓温北伐期间,其对荆湘地区掌控力的下降。

如果说荆州內部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忍受,只要他撤军,甚至只要他回到將领,平抑乱象,终究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来自建康朝廷的一些小动作,就让桓温警醒了。

桓温北伐,精锐齐出,对建康朝廷的压制必然减弱,而这半年间,建康的士族门阀们,可不是静静看著、等著,实则也是动作不断。

徐州方面,荀羡也趁燕国伐齐之际,率师北伐,援救段龕。

名义上是响应桓温,从东面吸引、牵制燕国注意,而更重要的目的,实则是为了扩大朝廷影响,重新培养出一支“北伐”军队。

荀羡,毫无疑问是东晋朝局、礼仪与法统的坚定维护著。同时,还有一个谢尚,可谓是抱病出仕,再度出镇歷阳,重新屯练兵马。

不论荀羡,抑或谢尚,都还不看在桓温眼里,他们威胁有限。但是,当建康传来消息,朝廷打算派吏部尚书王彪之出任江州刺史之后,桓温就不能不重视了。

一荆一扬,加上一个江州,构成了东晋王朝的基本盘,至於其他寧、广、交包括梁益二州,都只是添头,中原各州时得时失,至於晋廷在江北设立的那一系列“侨州”,更是仅有一个名头,最大的作用或许只是安置那些后续南迁的北方侨民。

荆州与扬州,毫无疑问是东晋这个泥足巨人的两条腿,共同支撑起一个王朝,而其势力头领,则共掌一舵,决定东晋这条船最终驶向何方。

居其中的江州,各方面自然难与荆扬二州相比,但它的位置,就註定了其重要性。

尤其是,当荆扬之间出现矛盾,乃至直接兵戎相见(说的就是王敦之乱)时,江州便自然而然成为必爭之地,须知,潯阳、豫章可直接控制著长江、彭蠡这两处水道要害,晋廷內部爭权,水路水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本上,哪方控制著江州,就意味著哪方在东晋朝廷內部占据上风,掌握大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