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一线生机(1 / 2)
就像是被强行推动着前进一般,江阳下意识的开始了快速思考。
这一刻,他往日持续不知道多少天的学习再度发挥了作用,让他能在科学框架之内,就这个问题展开较为严谨的思考。
“首先第一种可能性是……确实就是忽然出现的。
收割者文明可能掌握了某种远程制造黑洞的科技,他们可能间隔不知道多少光年的距离,直接在地球周边从无到有,硬生生的造了一颗黑洞出来。
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之前一秒还风平浪静,下一秒黑洞便骤然出现,撕裂地球的事情。
第二种可能性么……跨空间传送。”
江阳慢慢的说着,大脑在高速思考之中思路愈发清晰:“他们原本已经控制了这颗黑洞,此刻所做的仅仅只是通过某种投送手段,譬如我们想象之中的空间折叠、空间通道等,直接将这颗黑洞传送到了指定的位置。”
空间折叠、空间通道传送之类的手段,虽然只属于人类的想象,现阶段连任何具体的科技原理都未能知晓,更没有建立一套哪怕仅仅只是概念性的理论框架,但至少,现有物理学体系并未否认这种可能性。
它和人类已经彻底否定的,真空环境中有质量物质超光速运动不同。
掌握了超级科技的外星文明有可能通过种种手段绕过这种限制,达成事实上的超光速航行,但无论如何,在真空环境之中让有质量物体超光速运动,超级外星文明也极有可能做不到。
“第三种可能性则是,引力屏蔽。
这颗黑洞仍旧有可能是通过常规手段被投送到地球周边的。它之所以未能被我们提前发现,也没有与其余星体产生引力相互作用,仅仅只是因为它的引力被屏蔽了。
它周边有可能存在一个‘包膜’将其包裹,将它的引力完全限制到了一个较小的区域之内。
在到达地球周边后,包膜解除,引力瞬间释放了出来。
只是这样的话……”
江阳眉头微微皱起:“这颗黑洞的运行速度其实并不快。
要在较短时间内将其投放到地球周边……收割者文明就在我们附近?!”
这颗黑洞相对于地球的速度不过才3公里每秒左右。就算从上一次末日刚刚结束之时,这颗黑洞就被投放了,那么40余年的时间,这颗黑洞总计才航行出不到40亿公里的距离而已,连冥王星轨道都没有越过。
他们就在太阳系之中?
“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让这颗黑洞到达地球附近后才解除包膜?一颗黑洞,就算是明晃晃的过来,我们也不可能有任何抗拒的手段,他们这样做,不嫌多此一举?”
还有第三点,江阳并未说出来。
屏蔽引力这个词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有多难,任何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都能知道。
引力的穿透力比中微子还要高出无数倍。屏蔽中微子已经不可想象,更何况屏蔽引力?
但第一次末日之中,己方已经证明收割者文明掌握有反重力技术。既然有这项技术,屏蔽引力似乎也不是不可能做到。
说完这三种可能性,江阳看向孙长河。
孙长河默然思索片刻,看向了那位天体物理学家。
他也同样思索了片刻,才道:“江阳同志说的很全面。
在我们现有的科学体系之内,这三种办法确实是仅有的可能了。
至于哪种可能性更高,我无法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我只能说,单纯从实现难度来看的话,第一种可能性,也即现场生成黑洞的可能性,难度最高。
想要在虚空之中生成一颗三倍地球质量的黑洞,这些质量全部来自外界,那么依据质能公式,收割者文明至少需要投入1.61*1042焦耳的能量才能做到。
这些能量太大太大了。
太阳的引力结合能也才2.28*1041焦耳而已。生成这颗黑洞的能量,足以将太阳完完全全炸碎,让其从一颗恒星变成最为细小的分子和原子尘埃,7次。
这还没有考虑到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损耗问题,毕竟任何能量转化都不可能做到100%,这是铁律,也没有考虑到能量投送的问题,仅仅只考虑到了能量规模而已。
第二种可能性的难度次之。
这毕竟涉及到了跨越不知道多少光年的类空间通道技术传送,我们根本无法想象。
但相比起第一种可能性,它至少减少了对如此巨大能量的直接利用,所以难度较低。
第三种可能性的难度最低,它只涉及到引力屏蔽技术,而现有证据已经证明收割者文明掌握有反重力技术,不涉及空间传送,也不涉及超高能量利用。”
江阳补充道:“如果是第三种可能性的话,这似乎意味着收割者文明就在太阳系之内。
如果不在太阳系之内的话,他们所使用的传送过程便是,先将黑洞通过空间传送传递到地球周边,再让它通过常规手段到达地球周边,这似乎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