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他爹是懂得怎么折磨人的(2 / 2)
于是在众位士子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薅掉了头顶的青丝之时,四人只管在草稿纸上构思着破题的角度和文章的框架。
上半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肯定不是让你谈情爱的,谈什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
以雎鸟和鸣,比喻夫妻和睦,举案齐眉,暗含修身齐家。
后面承接《大学》开篇,阐述个人道德修养,两者看似不相关,实则说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根基,在个人,在家庭,在个人道德修养的建立,在社会秩序的维护。
崔阅是最先落笔的,然后顾凡、顾丕熙和曹文纷纷落笔:
“《关雎》以鸟鸣起兴,正夫妇而厚人伦;《大学》言明明德,乃由内圣达外王之枢机。二者皆以修身为本:雎鸠之‘和’为德之端,君子‘慎独’为德之成。故《诗》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与《大学》‘止于至善’相表里……”
崔阅一气呵成,待写完后仔细看了一遍,没什么值得修改的,便誊抄在程文卷上。
又做完了四道五经题,待墨干后,将程文卷悬挂于号舍门口。
此时才堪堪中午,周围的士子们很多第一题还没答完,根本无心饭食。
崔阅本想少吃少排泄,但挨不住腹中饥饿,草草吃了一点东西,还剩两道四书题,时间来得及,阳光又正好,他索性将一块木板放倒睡了一会儿。
来回巡逻的衙役看到竟然有人倒头大睡,想来是题目太难了,实在不会做,索性放弃了。
到黄昏时分,崔阅、顾家兄弟和曹文都完成了七篇文章,毕竟一日做七文是他们的日常练习。
多数士子还未完成,夜色将至,衙役们每间号舍发了蜡烛三根,待烛火燃尽,必须要交卷。
崔阅四人又一次核对了自己的名字、年龄、籍贯等信息,便将答卷交给了受卷官,受卷官又交给了弥封官,将考生姓名糊上带走了。
三根烛火燃尽,奋笔疾书的士子也只能不甘心地看着受卷官将他们的答卷收走,一个个捶胸顿足。
一天做七篇文章,这不是要人命嘛。
然而真正要命的还在夜里,号舍逼仄,本就睡不安稳,偏偏八月天气闷热难耐,睡一会儿便是一身汗,那恭桶中的秽物,更加刺鼻难闻。
崔阅热醒了一次,一身的汗黏在身上很难受,索性褪去了衣衫,只穿着亵裤,这会儿就别在乎形象了,能睡着就行。
第二日已经有人生病了,尤其那些家远的士子,本就跋涉了半月甚至一个月,身子疲累又受了暑热,轻者头晕目眩,严重的已呼吸急促,意识涣散。
但谁也不愿意退却,三年一次的乡试,付出了那么多,考不过尚且可以原谅,放弃是绝对不可以的。
策论题目发下来,考棚内又是哀嚎声一片,崔阅清晰听到隔壁号舍发出的砰砰声,似乎是头撞墙。
题目是:天光十五年,强敌环伺、国用窘迫之时,官府专利与民生休养,何以得兼?
士子们一个个挠头:
天光是谁呀,有的人想秃了头终于想起来,一拍大腿:汉武帝!
但再看这题目,外部有匈奴屡犯边境,内部需要休养生息,问该如何平衡。
我草,你咋不问婚姻和事业该怎么平衡,咋不问你妈和媳妇掉水里先救谁呢。
曹文看到题目差点要叫出声来:这题目,考试前两天,顾知兰给他们出过类似的。
他激动的差点掉下泪来,押中题了,这事他都能碰上啊,出去之后他一定要将顾知兰当观世音菩萨一般供奉起来。
不止他自己,他们曹家全族都要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