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1章 同学,学术研究…贵在客观…(1 / 2)
他轻轻咳嗽一声,打破了沉默,声音平和,一锤定音:
“咳咳,朝阳同志的意见,很深刻,也很务实。”他先定了调子,目光扫过脸色难看的李、张二人,
“思想运动要搞,不搞不行,这是北平的精神。
但是,怎么搞?
朝阳同志提出的这三个原则,把握得很准。
批孔,要批其反动本质;
破迷信,要破在对帝国主义的恐惧上;
更要严格区分矛盾,保护建设力量。这完全符合我们汉东省的实际。”
他略作停顿,语气微微加重,“我看,就按朝阳同志的意见办。
省委要立刻下发一个补充通知,将这三条纪律明确下去。
运动要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绝不允许各行其是,更不允许干扰全省的经济建设大局。
志雄、志平同志,你们负责宣传和政工,要深刻领会,把握好这个度。”
周明光的表态,如同给陈朝阳筑起的堤坝浇筑了最后一道钢筋混凝土。
紧接着,一直沉默寡言、主要负责政府和经济工作的孙亚军省长也动了。
他摘下眼镜,用绒布仔细地擦拭着,似要擦掉眼前的迷雾。
刚才陈朝阳说到“冲击生产秩序”、“生产滑坡”时,他的眼皮就猛跳了几下。
他眼前浮现的不是大字报,而是油田钻塔停工、治碱机械趴窝、钢厂炉温下降的场景,是年底报表上那些无法完成的钢铁、粮食、原油指标!
恐慌取代了疑虑。
他太清楚了,那些被李志雄蔑称为“旧知识分子”的技术骨干,才是维持这些机器运转的“活灵魂”。
一旦他们被批倒批臭,生产立刻就会瘫痪。
完不成任务,他第一个要被推上问责席!
与这种迫在眉睫、关乎乌纱帽的经济风险相比,那些虚无缥缈的“思想问题”简直不值一提。
陈朝阳保的是技术人员,但归根结底,保的是油田的产量、治碱的田亩、工厂的机器。
这与他的核心利益完全一致。
陈朝阳不是在为自己争权,而是在为整个汉东的经济命脉争生存空间。
此刻支持陈朝阳,就是支持他自己,支持汉东的经济发展不掉链子。
他重新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变得清晰,慢条斯理地开口,话不多,却句句砸在实处:
“明光书记说得是。千条万条,发展生产是第一条。
治碱、还有各厂的订单,都是硬指标,耽误不得。”
他目光转向李志雄,“运动要是把这些搞乱了,年底我们就没法向北平、向全省人民交代。
我完全同意朝阳同志的意见和明光书记的决断。”
一二把手的接连表态,立场鲜明地站在了陈朝阳一边,并且将其主张制度化。
会议的风向彻底扭转。
李志雄和张志平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
在绝对的实力、权威和赤裸裸的现实利益面前,他们这套激进的论调,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两人喉结滚动了一下,最终也只是勉强点了点头,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服从。”
山河省,泉城。百年学府齐鲁大学的校园内,古木萧瑟,往日宁静的学术氛围被一种日益紧张的躁动不安取代。
标语越来越多,集会越来越频繁,年轻学子们眼中燃烧着一种混合着理想与破坏欲的火焰。
五一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凛冽一些。
寒风卷起墙上层层叠叠的大字报,哗哗作响,那上面淋漓的墨迹,“砸烂孔家店”、“肃清封建余毒”之类的标题,刺穿了校园往日的宁静。
林维庸齐鲁大学的国史教授,此刻他裹紧了那件穿了多年的深灰色棉袍,腋下夹着几本线装书,低着头,快步穿过贴满大字报的走廊。
他那清癯的脸上,刻满了与往常不符的凝重,眼角深刻的皱纹里,似乎都嵌入了这个冬天特有的寒意。
“林教授。”一个略显怯懦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林维庸回头,是他以前的一名学生,如今也留校做了助教。
年轻人左右看看,见无人注意,才快步上前,压低声音急急道:
“老师,您…您最近还是称病在家,少来学校吧。外面…外面的风声,对您很不利。”
林维庸看着学生眼中的关切与惶恐,心下明了。
他微微颔首,声音平和却有着读书人的固执:“课可以停,学问不能停。
图书馆里还有几册文史的校勘工作需要收尾,不去,心里不踏实。”
那学生还想再劝,林维庸却已摆摆手,转身继续向图书馆走去。
他那挺直的背影在空旷的走廊里,显得格外孤峭,也格外脆弱。
次日校园书斋里,林维庸正伏案疾书,校勘着一份关于《周礼》注疏的手稿。
他戴着老花镜,神情专注,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窗台上的文竹依旧翠绿,案上的宣纸镇纸温润如玉,这一切构成他熟悉而安宁的精神堡垒。
作为国内研究先秦史与儒家经典的权威,他一生恪守“为往圣继绝学”的信条。
然而,时代的洪流岂容书斋独善其身?山雨欲来风满楼。
“砰……!”一声巨响,书斋的门被粗暴推开,冷风裹挟着雪花和寒气倒灌进来,瞬间吹乱了案上墨迹未干的稿纸,纸张飞舞。
以历史系一名叫雷厉的激进学生干部为首,七八个臂戴红袖章的年轻人闯了进来,他们脸上混合着青春的狂热、对“旧事物”的决绝憎恨。
“林维庸,”雷厉声音尖利,手指几乎戳到老教授的鼻尖,“收起你这些毒害人民的封建糟粕,你整天研究什么‘君君臣臣’、‘礼乐刑赏’,就是想为剥削阶级招魂吗?!”
林维庸愕然,手中的钢笔“啪嗒”一声跌落在纸上,染开一团刺目狼藉的墨迹。
他强压着胸中翻涌的气血:“同学,学术研究…贵在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