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三人合作(1 / 2)
P
u000eF话音落下,一片安静。
半晌,一声极轻的笑自屏风后传出。
紧接着,是衣袍摩挲之声,一道修长的身影绕出屏风,走了出来。来人并未穿皇子蟒袍,只着一袭寻常的月白布衣,却丝毫不减其通身清贵的气度。
眉眼温和,唇边噙着一抹淡笑,赫然便是秋猎场上救下嘉安郡主的三皇子,赵景砚。
他走到她对面的圆凳坐下,见钟毓灵神色平静,眼中带着一丝探究的兴味:“世子妃似乎早就料到是我?”
钟毓灵淡淡道:“国公府从不参与党争,这是京中人尽皆知的事。但在猎场上,二弟却会为你公然说话。”
她顿了顿:“这便足够说明,你们并非敌人。”
“如今几位成年的皇子中,太子殿下自不必说。大皇子自幼体弱,双腿有疾,早已退出纷争。五皇子不过是太子身边的一条狗。”
她的话说得毫不客气,却字字在理。
“排除了这些人,便只剩下四皇子与殿下您了。”
赵景砚眼中的笑意更深了些,他饶有兴致地追问:“那为何不是四弟?他素来喜欢结交权臣,国公府这棵大树,他不会不动心。”
钟毓灵闻言,却轻笑了一声。
她转头,看了一眼旁边始终懒洋洋靠着,仿佛事不关己的沈励行。
“四皇子心机深沉,手段狠戾,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险之人。”她评价道,唇角勾起一抹若有似无的弧度,“二弟想来是看不上他的。”
一直没出声的沈励行眉头几不可查地一挑,那双勾人的桃花眼懒懒地瞥了过来,落在钟毓灵的侧脸上。
“嫂嫂倒是了解我。”
他拖长了语调,嗓音里带着一丝惯有的散漫与戏谑,却又藏了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听在耳中,无端地让人觉得有些暧昧。
钟毓灵端着茶杯的手指微微一顿。
她轻咳一声,不着痕迹地转开了视线。
赵景砚的目光在沈励行与钟毓灵之间打了个转,那温和的眼底掠过一丝意味深长。
他转回视线,望向钟毓灵:“那么现在,本王可否看一看那封信?”
钟毓灵没再多言,只松开一直压在信封上的手,将它推至桌案中央。
赵景砚伸手取过,动作不急不缓地拆开。然而,当他抽出信纸,目光落于其上时,眉峰却几不可查地动了一下,语气中透出几分意外:“这是拓印的?”
“是。”钟毓灵神色不变,颔首道,“原信若是不翼而飞,家父必然生疑,届时只会打草惊蛇。”
赵景砚眼中的兴味更浓了几分:“哦?镇南侯府守卫森严,世子妃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其拓印出来,再放回去的?”
这话是在探她的底细和能力了。
钟毓灵却连眼睫都未曾颤动一下,只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语气淡得像一杯凉水:“这似乎与殿下的计划无干。”
一句话,四两拨千斤,堵得滴水不漏。
赵景砚怔了怔,旋即,一声低笑自喉间溢出。
“说的是,是我唐突了。”
沈励行在旁哼笑一声,那双桃花眼微微眯起:“我这位嫂嫂的本事大着呢。殿下以后,就慢慢知道了。”
赵景砚对此不置可否:“信,可还有别的?”
“有。”钟毓灵坦然承认,“但一时仓促,委实没有那么多时间能将所有信件一一拓印。”
她话锋一转:“况且,我已翻看过其余的密信。信中所提,大多是些看似无关政务的风花雪月,要么,便是家父与太子之间另有旁人看不懂的暗语秘诀。”
她顿了顿,下了结论:“那些信只言片语,不成章法。即便全部拿出来,也无法作为呈堂证供,一举扳倒太子。”
赵景砚闻言,抬起眼。
“扳倒太子?”他轻声重复着这四个字,“世子妃可知,这四个字,乃是大逆不道之言。”
钟毓灵迎上他的目光,神色平静。
“我今日既然坐在这里,将这封信交到殿下手中,便已经是大逆不道了。”她淡淡开口,“何况,在这屋里,大逆不道的,又何止我一个。”
此话一出,屋内的空气都仿佛安静了。
沈励行靠在椅背上,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没说话,嘴角却噙着一抹看好戏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