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往粮里掺陈米砂石(1 / 2)
刘管事心里更堵了,一口气不上不下,只能狠狠瞪向那个还跪在地上的脚夫:“还有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以后别让我在码头上再看见你!滚!”
说罢,他再也不看众人,冲着船工吼道:“都愣着干什么?还不快把米抬走!误了东家的事,你们担待得起吗!”
一群人赶紧转身干活去了。
“我们也走吧。”赵景砚对钟毓灵说。
钟毓灵攥紧手里耳环,点点头,跟着赵景砚下船去了。
到了船下,赵景砚脚步微顿,对着身后的随从低声吩咐道:“去,跟着方才那人,给他一袋银子。”
“是,公子。”随从领命,悄无声息地混入人群,跟了上去。
处理完这一切,赵景砚才重新转向钟毓灵。
“天色不早了,我的马车就在前面,送你一程?”
“好。”钟毓灵垂下眼睑,点头说。
上了马车,厚重的车帘一放,便隔绝了外界所有的嘈杂与视线。车内燃着清淡的安神香,陈设虽不奢华,却处处透着雅致。
钟毓灵随意地拣了个位置坐下,方才还挺得笔直的腰身跟着放松下来。她抬眼看向对面的赵景砚,唇角微微勾起一抹弧度。
“没想到,王爷也这般会演戏。”
赵景砚闻言,唇边的笑意也深了些:“本王这点微末道行,如何及得上世子妃的浑然天成?”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丝郑重,“只是下次再演,还望世子妃能提前知会一声,免得本王配合得不到位,误了你的大事。”
这话听得一旁的春桃瞪大了眼睛,几乎是脱口而出:“啊?王爷您事先竟不知道?”
她看看自家夫人,又看看对面气定神闲的雍王,满脸的不可思议,“奴婢还以为您二位是商量好的呢!方才在码头上,您和夫人一唱一和,简直天衣无缝!”
赵景砚摇了摇头,淡然一笑:“本王也只是见世子妃与人起了争执,就为了一只耳坠,便不惜闹到要搜船的地步,斗胆猜了一猜。”
他目光落在钟毓灵身上,那双温润的眼眸此刻清明如镜,仿佛能洞悉一切。
“不知世子妃可是得了什么消息?”
钟毓灵从怀中取出一块团起来的素色手帕。
她将手帕在身前的小几上摊开,里面赫然躺着一小撮米粒,正是刚才趁着混乱前拿的。
那粮袋,也是她划破的。
春桃凑过头去,只看了一眼,便惊呼起来:“小姐!这米里头怎么还有沙石?”
“你再仔细看看。”钟毓灵说。
不等春桃再看,赵景砚已然伸出手,修长的指尖从帕中捻起几粒米。
“不止是沙石。这是今年的新米,混了往年陈米,再加上碎石增重。”
钟毓灵笑了下:“王爷慧眼。”
春桃惊讶:“他们好大的胆子!往粮里掺陈米砂石,就不怕查验的时候被发现吗?”
“我方才划破米袋时,特意摸过看过。这袋子里的米,上头七成铺的是上好的新米,底下应当才是这些掺了砂石的陈米。”
她抬眸看向春桃:“寻常查验,只会开袋看一看顶上,谁会费工夫把整袋米都倒出来?”
春桃还是想不通,拧着眉追问:“可是米总是要吃的呀!就算一时瞒过去了,等运到了北边,开袋用粮,不就什么都露馅了吗?”
钟毓灵闻言,眼底掠过一丝讥诮。
“若是寻常买卖,自然瞒不过去。可偏偏,我那位好父亲,给北边商户的条件是,先送粮,后结款。”
“不仅如此,京城通往北境有三条关键的漕运线,都被他钟远山常年包揽。旁人的船,要么价高,要么慢,要么路上不太平。”
她顿了顿,慢条斯理地继续剖析:“北边的商户急着用粮,也急着周转银钱。你说,是这点混进去的陈米和砂石要紧,还是能尽快拿到粮、晚些再付钱要紧?”
春桃张了张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至于砂石,更好解释。”钟毓灵淡淡道,“大可以说是在路上颠簸,米袋破损混进去的,下次补些优惠便是了。何况,这批粮到了北边,还要再经过一层人的手。底下的人得了好处,上头的人拿到了粮,只要不出大乱子,谁又会去深究这米是新是陈?”
“等卖的人拿到手,全当做新米来卖,他们也不吃亏,亏的不过是那些北方不懂的百姓罢了。”
春桃听得瞠目结舌,半晌才找回自己的声音,喃喃道:“原来原来这里头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
赵景砚看着钟毓灵:“看来你和励行,已经查到了不少镇南侯的底细。”
“还不够。”钟毓灵却道,“剩下的就交给二公子和王爷了。”
赵景砚额首:“你放心,本王和励行知道该怎么做。”
马车很快便到了国公府。
钟毓灵与赵景砚道别后,带着春桃回了清晖院。
今日在码头上精神高度紧绷,此刻一放松下来,只觉得一阵疲累袭来。她屏退了下人,简单洗漱后便倒在床上,一觉睡到了夜幕四合,华灯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