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最好的礼物(1 / 2)
炎炎夏日,姜眠的预产期越来越近,玫瑰园里的气氛也跟着紧张起来。
温衿怀把公司的事务都移交给了副总,整天在家陪着姜眠。
“你真的不用这样。”姜眠看着亦步亦趋的丈夫,无奈地笑了,“离预产期还有两周呢。”
温衿怀不为所动,小心地扶她在沙发上坐下:“医生说最后阶段要特别小心。”
苏婉端着刚炖好的汤从厨房出来:“衿怀说得对,这个时候谨慎些总没错。”
姜眠接过汤碗,闻了闻:“妈,这几天天天喝汤,我都胖了好几斤了。”
“现在需要营养。”苏婉在她身边坐下,轻轻抚摸她的后背,“当年我怀你的时候,你外婆也是这么照顾我的。”
温衿怀拿出手机查看待产包清单:“我再去检查一下东西都备齐没有。”
看着他上楼的背影,姜眠对母亲摇摇头:“他从上周开始就这样,一天要检查三遍待产包。”
“这是关心你。”苏婉微笑着说,“男人第一次当爸爸都会紧张。”
午饭后,温衿怀陪姜眠在花园里散步。
他紧紧握着她的手,每一步都走得很慢。
“医生说多走动有助于生产。”姜眠说,“但也不用这么慢吧?”
温衿怀神色严肃:“地上有鹅卵石,怕你滑倒。”
散步回来,姜眠想在客厅的沙发上休息一会儿。
温衿怀连忙拿来靠垫,仔细帮她调整好姿势,又给她盖上薄毯。
“你要不要也休息一下?”姜眠看他眼下的黑眼圈,“昨晚你又没睡好吧?”
“我没事。”温衿怀在她身边坐下,“你睡吧,我在这儿守着。”
姜眠闭上眼睛,很快就睡着了。温衿怀轻轻握着她的手,目光始终停留在她脸上。
苏婉从楼上下来,看见这一幕,轻声问:“她睡了?”
温衿怀点头:“刚睡着。”
“你也去休息会儿吧。”苏婉说,“我在这儿看着。”
温衿怀摇头:“我不累。”
苏婉在他对面坐下:“孩子,别太紧张,生孩子是自然的事,当年我生眠眠的时候,她爸爸也是这么紧张,结果我在产房里一切顺利,他倒是在外面快晕过去了。”
温衿怀微微笑了笑:“妈,我知道,但还是忍不住担心。”
罗阿姨轻手轻脚地走过来,用气声说:“先生,母婴店打电话来,说新到的婴儿床要不要送来看看?”
“我去看看。”温衿怀小心地抽出手,起身时还不忘替姜眠掖好毯子。
姜眠睡醒时,发现温衿怀正在客厅里组装一张新的婴儿床,他对照着说明书,动作仔细而专注。
“怎么又买了一张婴儿床?”姜眠坐起身。
温衿怀抬头看她:“这张有摇床功能,据说对宝宝睡眠有帮助。”
苏婉从厨房端来水果:“他啊,把市面上所有款式的婴儿床都研究遍了。”
姜眠慢慢站起来,走到婴儿床边看了看:“这张确实不错。”
“别站着,快去坐下。”温衿怀立即放下手中的工具,扶着她回到沙发上。
晚饭时,温衿怀几乎没吃多少,一直关注着姜眠的饮食。
“这个菜是不是太咸了?”
“鱼刺都挑干净了吗?”
“要不要再喝碗汤?”
姜眠终于忍不住笑了:“你再这样,我都要紧张了。”
苏婉也给女儿夹菜:“让他去吧,这是他表达关心的方式。”
睡前,温衿怀照例检查了一遍待产包,又把车钥匙放在玄关最显眼的地方。
“医院离这儿就十分钟车程。”姜眠靠在卧室门框上,“不用这么紧张。”
温衿怀走过来扶住她:“医生说可能会提前生,得做好准备。”
深夜,姜眠被一阵腹痛惊醒。她轻轻动了动,温衿怀立刻睁开眼睛。
“怎么了?不舒服吗?”
“有点肚子痛了。”姜眠说,“可能是假性宫缩。”
温衿怀立刻坐起身,打开床头灯:“要不要去医院?”
“再观察一下。”姜眠握住他的手,“别担心,医生说这是正常的。”
温衿怀一整晚都没再睡着,一直注意着姜眠的状况。
天快亮时,姜眠的腹痛缓解了,重新入睡,温衿怀轻手轻脚地下床,去厨房准备早餐。
苏婉起床时,看见女婿在厨房忙碌,眼下带着明显的黑眼圈。
“又一晚没睡好?”苏婉关切地问。
温衿怀把煎蛋装盘:“眠眠昨晚有点不舒服。”
“这是产前的正常现象。”苏婉接过他手中的盘子,“你去休息会儿,我来做早餐。”
早饭后,温衿怀坚持要带姜眠去医院检查。医生仔细检查后,确认一切正常。
“胎儿位置很好,孕妇身体状况也不错。”医生说,“安心等待自然发动就可以。”
回家的路上,温衿怀明显松了口气。
“看吧,我就说没事。”姜眠拍拍他的手。
从那天起,温衿怀更加寸步不离,就连姜眠去工作室处理最后一些工作,他也全程陪同。
“温总现在成了你的专职保镖了。”沈惜夭开玩笑说。
姜眠无奈地笑笑:“那我是幸福过了头。”
预产期前三天,姜眠开始出现规律的宫缩。
这次温衿怀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地计时,确认是临产征兆后,立即拨打了医院电话。
“妈,要生了。”
他对着楼上的苏婉说,声音镇定,但手有些发抖。
苏婉快步下楼,已经准备好了随身物品:“我去拿待产包。”
去医院的路上,温衿怀一直握着姜眠的手。到了医院,产房已经准备就绪。
“我在外面等你。”温衿怀在产房门口对姜眠说。
姜眠摇摇头:“你陪我进去吧。”
温衿怀愣了一下,随即坚定地点头:“好。”
产房内,温衿怀始终守在姜眠身边,按照医生的指导帮助她调整呼吸,苏婉也穿着消毒服进来,站在女儿另一侧。
“放松,眠眠。”苏婉轻声鼓励,“妈妈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