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四合院:悟性逆天,云爆白象 > 第805章 传输实验

第805章 传输实验(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陈老几乎每天都泡在这里。他不再亲自上手,而是像一个幽灵般在各个工位之间穿梭。他会突然停下,指出一个焊点可能存在的虚焊风险;或者拿起一块测试完毕的模块,用他那双阅尽电路无数的眼睛,发现仪器都检测不出的细微瑕疵。他的存在,就像一根定海神针,让所有躁动和不安的心都沉静下来。

与硬件制造同步进行的,是软件的开发。

在另一间被改造成机房的厂房里,三台与“玄鸟”同源的“星河”系列大型计算机,正发出低沉的轰鸣。这里是林舟的“主战场”。他带领着一支由十几名年轻程序员组成的软件攻关小组,日以继夜地编写着“星火协议栈”的底层代码。

这个时代,还没有高级编程语言,一切都得用最原始、最晦涩的机器码和汇编语言来完成。程序员们的工作,是在一张张打孔卡片上,用特定的编码规则打出一个个小孔。一行代码,就是一张卡片;一个复杂的程序,往往需要数千甚至上万张卡片。

卡片打好后,要小心翼翼地送入读卡机,编译,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打错一个孔,或者卡片顺序弄反一张——都会导致整个程序的崩溃。调试的过程更是痛苦不堪,面对着打印机吐出的、天书般的十六进制内存转储信息,程序员们需要像侦探一样,从中寻找出那个致命的“bUG”。

林舟几乎是以机房为家。他常常连续几十个小时不合眼,双眼布满血丝,面前的茶缸里泡着能苦掉舌头的浓茶。他不仅要编写最核心的路由算法和数据校验模块,还要负责将整个庞大的软件系统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任务,分配给组员,并随时为他们解决遇到的难题。

年轻的程序员们都对林舟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发现,无论多复杂、多诡异的程序错误,到了林舟手里,似乎总能被他一眼看穿本质。他那颗大脑,仿佛就是一台性能更强大的、可以进行逻辑推演的“活体计算机”。

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后,硬件和软件终于迎来了交汇的时刻。

第一台“星火一期”网络交换器的原型机,被郑重地推入了机房。它是一个其貌不扬的铁灰色机柜,比冰箱略大,正面是几排状态指示灯和一排用于连接专用线路的粗大接口。当电源被接通,机柜内部的风扇开始旋转,发出一阵悦耳的嗡鸣。

林舟亲自将写有“星火协议栈”核心程序的几大箱穿孔卡片,依次送入“星河一号”计算机的读卡机。数万张卡片在机械结构的驱动下,沙沙作响地被吞入,仿佛在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谣。

程序的载入,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

当最后一排状态指示灯稳定地亮起绿灯时,整个机房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历史性的时刻,即将来临。

按照计划,“星火一期”工程将连接三个节点:位于738基地的“星河一号”作为中心节点,另外两个节点分别是位于京畿地区南部某科研所的“星河二号”,和位于东部某保密单位的“星河三号”。连接它们的,是耗费巨大代价、秘密铺设的专用屏蔽电缆,以确保信号的稳定和绝对安全。

这一天,公元1973年的一个深秋的下午,738基地的中心控制室里,气氛凝重得如同即将决战的战场。

陈老、钱副主任,以及宋将军派来的军方代表,都坐在后排,神情肃穆。他们的面前,是控制台和一排排闪烁的指示灯。林舟则站在主控台前,他的身后,是那群与他并肩作战了数月的年轻战友。

“各节点报告状态。”林舟的声音通过专线电话,清晰而沉稳。

“二号节点准备就绪!”

“三号节点准备就绪!”

远方的声音陆续传来。

林舟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自己面前的控制台键盘上。他要做的,是将一份名为《星火宣言》的测试文件,从“星河一号”发送到“星河二号”,再由“星河二号”自动转发给“星河三号”,最后由“星河三号”将文件内容打印出来,并向中心节点返回一个确认信号。

这个过程,将完整地检验“星火”系统的寻址、打包、传输、路由、校验、确认等所有核心功能。

“开始传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