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不仅仅是捐钱(2 / 2)
·设立返乡人才基金,鼓励学成归来的年轻人
这个宏大的计划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老村长激动得双手发抖:晴丫头,这......这得花多少钱啊?
钱不是问题,苏晚晴平静地说,重要的是效果。
就在这时,顾淮之带着一个团队走进来:听说你们需要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支持?
他介绍身后的年轻人:这位是清华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张博士,他们团队研发的智慧教育系统,可以让山里孩子实时听到北京名师的课程。
张博士打开电脑演示:通过5G网络和AI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城乡教育的零距离互动。山区老师也能通过这个系统接受持续培训。
这个意外之喜让苏晚晴眼前一亮。但她很快意识到另一个问题:网络基础设施怎么办?
已经联系了通讯公司,顾淮之调出规划图,他们愿意把光纤接到村里,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
更让人感动的是山海员工们的反应。韩梅梅发来消息:主理人们自发组织了山海支教团,每年寒暑假轮流来支教。王磊则带领技术团队开发了适合山区使用的离线教育软件。
下午,苏晚晴特意去找小禾,想告诉她这些好消息。在村口,她看见令人心酸的一幕——小禾和几个孩子正围着一个旧纸箱,里面是城里捐来的旧书。孩子们如获至宝地传阅着,哪怕书页已经泛黄破损。
阿姨,小禾抬头看见她,兴奋地举起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太好看了!
苏晚晴蹲下身:小禾,很快你们就会有全新的图书馆,比县城的还要好。
女孩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那......其他村的小朋友也能来看书吗?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苏晚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这孩子想的仍然是分享。
当然可以。她轻声承诺,这所学校,属于所有山里的孩子。
夜幕降临时,苏晚晴在日记本上写道:
教育不是施舍,而是赋能。
不是给予,而是点燃。
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就再也不回来,
而是让他们有能力回来改变大山。
她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每一个孩子眼中的光芒,都是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