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6章 贤声日隆(1 / 1)
仪凤三年秋,洛阳宫城,天高云淡,却掩不住朝堂之上日渐微妙的气息。太子李贤于东宫明德殿内,正召集詹事府属官及部分门下省、中书省的年轻官员,商议政务。殿内焚着清雅的檀香,却压不住那份跃动的思辨之火。
议题源于一桩纠缠数年的旧案——先帝朝某勋贵之后,倚仗门荫,侵占河南府境内良田数百顷,涉及农户数十家,历任地方官皆因牵扯权贵,或拖延不办,或裁断不公。卷宗如今摆在了监国太子的案头。
李贤身着杏黄色常服,坐于主位,面容清俊,眉宇间已褪去不少青涩,多了几分沉毅。他并未急于定论,而是令众人各抒己见。
“殿下,此案牵涉甚广,涉事勋贵与朝中多位老臣皆有姻亲故旧,依臣之见,不若稍作申饬,令其退还部分田产,平息民怨即可,以免震动太大。”一位较为持重的老成官员斟酌着开口。
话音刚落,一位年轻的左拾遗便抗声道:“此言差矣!律法之前,当人人平等。勋贵之后便可肆意妄为,侵占民产,则国法威严何在?《建言十二条》亦强调‘劝农桑,安民生’,若连农户赖以生存的田亩都保不住,新政岂非空谈?臣以为,当严格依律,勒令全数退还,并依情节罚没部分家资,以儆效尤!”
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各有主张。
李贤静静听着,待众人声音稍歇,方缓缓开口,声音清朗而稳定:“诸卿所言,皆有道理。持重者虑及朝局稳定,激进者维护律法尊严。然,孤以为,此案关键,不在‘罚’之轻重,而在‘断’之公允,更在于能否借此立一标杆,申明朝廷抑制兼并、保护民产之决心。”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引经据典:“《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太宗皇帝亦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勋贵倚仗祖荫,不思报国,反侵夺民脂民膏,此风绝不可长。若此次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则天下豪强竞相效仿,黎民百姓何以为生?朝廷威信又何存?”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决断:“故此案,当彻查!所有被侵占田产,须全数核实,归还原主。涉事勋贵,除退田外,依律缴纳罚金,并削其部分不涉军功的恩荫特权。孤会亲自将此决断上奏天皇、天后。至于可能引发的震动……”
李贤嘴角泛起一丝冷峻的弧度,“正可借此看看,这朝堂之上,还有多少人,心中装的不是朝廷律法、天下民生,而是一己之私,门户之见!”
此言一出,满殿皆静。随即,那些年轻官员眼中爆发出钦佩的光芒,即便是原先主张持重的官员,亦觉太子所言在理,且魄力非凡。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朝野。清流士林为之振奋,赞誉太子“刚明果决,有太宗遗风”。这些声音,自然也通过各种渠道,一丝不落地汇入了大明宫深处。
上官婉儿端坐于诏敕房内,手执紫毫,正将一份关于此案舆论动向的简报送要摘录。她笔下如飞,将“太子贤声”、“清流归心”、“勋贵侧目”等关键词一一列出,字迹娟秀而精准。偶尔停笔,她会抬起眼帘,望向窗外洛阳宫城的方向,清亮的眸子里闪过一丝极淡的思量。太子殿下这番作为,在这秋意渐深的时节里,只怕会在这九重宫阙中,激起不小的波澜。而她,只需将这波澜的初影,如实呈报于那凤座之上的天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