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7章 述职初呈(1 / 1)
墨城,丞相府
丞相府的书房依旧弥漫着熟悉的、混合着陈旧书卷、新墨与淡淡海风的气息,仿佛时间在此处流速都放缓了几分。李恪端坐于巨大的紫檀木书案之后,身着深紫色丞相常服,面容清癯,目光沉静如古井,正批阅着一份关于链州新增炮台预算的奏呈。听闻李弘求见,他并未抬头,只淡淡道了声:“进。”
李弘迈步而入,步履沉稳。他依旧穿着那身深蓝色巡察使礼服,风尘仆仆之色尚未完全洗去,但眉宇间已无丝毫旅途的倦怠,反而透着一股沉淀下来的精气神。他行至书案前数步,躬身行礼:“弘,拜见丞相。奉命巡察十州及海外领归来,特来复命。”
李恪这才放下朱笔,抬起眼,目光如实质般落在李弘身上,细细打量了片刻。一年不见,眼前的侄儿身形似乎更为挺拔,肤色因长期奔波而深了些许,最重要的是那双眼睛,少了几分曾经的温润书卷气,多了几分洞察世事后的清明与坚定。
“嗯,回来了。”李恪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坐。说说看,这一趟,走了万里路,可胜读万卷书否?”
李弘依言在书案对面的梨花木椅上坐下,脊背挺直,并未因李恪的平淡而局促。他自怀中取出一份装订整齐、厚实异常的文书,双手呈上:“此乃弘此行巡察总述,内附各州详情、数据比对及所见问题分析,请丞相过目。”
李恪接过,并未立刻翻阅,只置于案头,目光依旧看着李弘:“文书稍后细看。先听听你口中的华胥。”
李弘深吸一口气,开始陈述。他不再是复述笔记上的条目,而是以清晰的逻辑,将万里疆域的见闻提炼、升华。
“丞相,此行弘所见,华胥立国不过十数载,能有如今气象,新政之效,格物之功,确然卓着。链州海防已成体系,爪哇农工繁荣初现,雨林、珍珠等新拓之州,亦显蓬勃生机。此乃元首、丞相与诸位同仁心血所凝,弘亲眼所见,钦佩不已。”
他话锋随即一转,语气变得凝重:“然,盛世之下,亦有隐忧。链州军械账目之微瑕,背后或是军需采购与地方商贾利益勾连之冰山一角;爪哇农税,朝廷仁政,至基层却或因吏治不清而打折扣,农人负担未减反增;雨林州‘融土’之策,心合远难于形合,若只重赐予而轻尊重与共治,隔阂难消,反生怨怼;各州之间,发展不均,边远之地,教化、医卫犹显不足……”
他引证具体事例,数据清晰,分析鞭辟入里,不仅指出了问题,更尝试剖析其背后的制度性、人性根源。谈及在霞屿州与戍卒的交谈,感受其孤寂与忠诚;提及珍珠州渔民对朝廷扶持新式渔船的感激与对远海风险的担忧;说到在爪哇工坊看到年轻工匠对技术的狂热,却也注意到其劳作环境仍有改善空间。
他的言辞恳切,既有对成就的肯定,也不回避存在的弊病与挑战,更带着一种强烈的、希望参与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感。
李恪始终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那份厚厚的巡察总述上轻轻敲击,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唯有眼底深处,偶尔掠过一丝极难察觉的微光。
待李弘陈述完毕,书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李恪的目光再次落回案头那份文书,终于伸手将其拿起,掂了掂分量,又翻开第一页,扫过那工整而详尽的目录。
“看来,这一年,你未曾虚度。”李恪终于再次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却少了几分最初的平淡,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审慎,“能看到繁华之下的虱蚤,能体察政策落地之艰,能于万民之中见个体之悲欢……这比你在格物院演算出一百个难题,更为可贵。”
他将文书轻轻放回案上,看向李弘,目光深邃:“这份总述,我会仔细阅览。你且先回府休息,述职之事,容后再详细呈报元首。”
“是,弘告退。”李弘起身,再次行礼,动作沉稳,不卑不亢。
退出书房,带上房门,李弘才轻轻吁出一口气。面对李恪,压力依旧存在,但这一次,他心中更多的是坦然与一种经过实践检验后的底气。
书房内,李恪独自坐了片刻,终于重新拿起那份《巡察总述》,就着窗外投入的阳光,细细地阅读起来。他的指尖划过那些墨迹未干的字句,停留在李弘关于链州军械、爪哇税吏、雨林融合等问题的分析与建议之上,久久未曾移动。良久,一声几不可闻的低语在寂静的书房中消散:
“或许……是真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