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0章 石惊波澜(1 / 1)
华胥宫议事堂
华胥宫议事堂内,海风透过高窗,带来夏日特有的湿润与咸腥,却吹不散此刻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巨大的环形议事桌旁,端坐着华胥十州及主要海外领的镇守使或最高行政长官,丞相李恪居首,元首东方墨则坐于上首主位,神色平静,唯有指尖在扶手上极轻的叩击,泄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审度。
李恪面前摊开着那份厚实的《巡察总述》,他并未赘言,直接翻至关键章节,声音平稳却带着金石之音,在寂静的议事堂内清晰回荡:
“链州,军械报损记录与仓库盘点存在十五具制式弩机差额,疑似军需采买环节存有漏洞;同一时期,港区修缮专款五千银元,记录显示已拨付,然实地勘察,主道坑洼如故,工曹支出明细含糊,多付与‘丰源’、‘海昌’等特定商号。”
“爪哇中州,新政规定农税减免一成,然基层多有反映,因‘清渠’、‘修路’等名目,实际负担反增半成。核查地方账目,此类附加款项去向不明者,十有三四。”
“雨林州,‘融土’政策推行五年,赐田亩,授技艺,然归化部族参与地方事务者,不足十一。土汉之间,交易多受中间盘剥,民怨隐而未发。”
“珍珠州,新式渔船补贴款项,多有被地方胥吏与豪强勾结冒领之嫌,真正渔民获益有限……”
一条条,一款款,李恪语气冷静,只陈述事实与数据,不加评议,却如同将一块块棱角尖锐的巨石,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
在座的州负责人,面色各异。链州镇守使周崇山脸色微沉,放在膝上的手不自觉地握紧;爪哇中州总督眉头紧锁,似在回忆细节;雨林州安抚使面露难色,欲言又止;珍珠州都督则下意识地避开了李恪扫过的目光。有人低声交头接耳,有人面露不忿,更有人额角隐隐见汗。
“诸位,”李恪合上报告,目光如炬,扫过全场,“此非个例,亦非一州一吏之过。此乃制度之失,监督之缺!政令出不了墨城,或出了墨城便走了样!长此以往,吏治何以清明?民心何以凝聚?华胥立国之基,恐将自内部蛀空!”
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为杜绝此弊,防微杜渐,臣提议,立即筹建‘华胥国家监察院’,直属丞相府,建制齐全,独立于各州各部之外,专司监察吏治、审计财政、巡访民情、纠劾不法!其分支机构直达州县,人员、经费、办案皆不受地方节制,直接对国家监察院负责!”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独立于地方之外的监察体系?这意味着一柄悬于所有地方官头顶的利剑,将彻底打破现有的权力格局!
“丞相,此举是否过于……激进?恐干扰地方正常政务!”一位资历颇老的州牧忍不住出声。
“是啊,若监察之人自身不廉,或滥用职权,岂非更大祸患?”
“各州情况千差万别,一套标准,如何能精准衡量?”
质疑之声渐起,议事堂内气氛变得有些紧张。
一直沉默的东方墨,此刻缓缓抬起眼帘。他没有看那些提出异议的州负责人,目光平静地落在李恪身上,又似无意地掠过那份《巡察总述》,最终,清越而沉稳的声音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李丞相所奏,切中时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若待蚁穴已成窟窿,再去补救,为时晚矣。”他顿了顿,语气带着最终裁决的意味,“设立国家监察院,势在必行。具体章程,由李恪牵头,尽快拟订。各州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元首一锤定音,所有的争论瞬间平息。众人神色复杂,心知这华胥的天,自今日起,恐怕要变了。那块由李弘带回的“石头”,所激起的波澜,已然开始撼动整个国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