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织法本源,存在之证(1 / 2)
“归航之锚”已然发出,如同投入无垠深海的石子,何时能激起涟漪,激起怎样的涟漪,都成了未知数。在等待回响的漫长时间里,林核并未虚度光阴。他将目光投向了身边触手可及,却依旧蕴含着无尽奥秘的力量体系——森之民的生命织法。
秩序孤岛是研究规则的绝佳场所,这里的规则环境相对纯净稳定,干扰极少。林核向方碑阵列申请了独立的静修区域,开始系统地、深入地解析生命织法的本质。
他并非要从头学习如何编织藤蔓或催生植物,而是要理解其力量的根源——那被称为“生命之息”的能量,究竟为何物?它为何能与规则产生如此深刻的共鸣?又为何能一定程度上抵抗甚至逆转“归墟”所代表的“终结”与“停滞”?
薇菈曾说过,生命织法的核心理念是“理解、引导并与万物共鸣”。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哲学观或方法论,而非具体的力量运用。林核决定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
他通过编译者之手,调用秩序源能,模拟出极其微弱、结构最简单的“生命之息”能量丝线。然后,他操控这些丝线,去接触孤岛内允许范围内的、最基础的物质规则片段、能量流,甚至是模拟出的、微缩的规则碎片污染。
观测在微观规则层面细致入微地进行。
起初,生命之息丝线表现出强大的亲和性与渗透性,它能轻易地融入各种规则结构,无论是稳定的物质规则,还是混乱的能量流,仿佛它本身就是构成这个世界规则基底的一部分。
但当它接触到模拟的规则碎片污染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生命之息并非以蛮力去冲击或净化污染,而是如同最灵巧的织工,围绕着那些代表“终结”与“停滞”的混乱规则符文,开始编织一种极其复杂、动态变化的“缓冲网络”与“转化路径”。
这种编织并非固定模式,而是会根据污染的具体结构、属性,实时调整其自身的规则经纬。它并不直接抹除“终结”,而是通过引入“循环”、“生长”、“适应”等概念,在“终结”的周围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机与变化的“场”,将这个孤立的“终点”,重新拉回到一个更大的、不断演化的“过程”之中。
“它不是对抗,而是……包容与转化?”林核心中震动。
他想起了森之民与环境的共生,想起了生命古树在污染中依旧艰难维持的生机,想起了在净化过程中,生命织法对规则碎片的抚平与标记作用。生命织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承认“终结”是存在的一部分,但它更强调“存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延续和变化的过程。它用“生”的无限可能性,去包容和化解“死”的绝对性。
“生命之息……或许根本不是什么特殊的能量……”一个惊人的猜想在林核脑海中逐渐清晰,“它更像是……‘存在’本身意志的体现?是宇宙规则中,倾向于‘维持存在’、‘延续过程’的那一部分底层属性的活性化?”
这个猜想让他豁然开朗。如果生命之息是“存在意志”的体现,那么它能够与各种规则共鸣、能够抵抗代表“虚无”与“终结”的归墟之力,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因为它本就是构成“存在”的基石之一!
而森之民,这个与自然深度共生的文明,他们世代传承的生命织法,其实就是一套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引导这股“存在意志”的方法论!他们并非能量的创造者,而是宇宙本身“求生”本能在这个世界的代言人与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