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2 / 2)
他提出的“军事改制”,
核心在于军户制度。
至于其他,
正如那句话所说:
中华数千年文明历史中,废除军户制后,大明的文武官员自会摸索出更适合国家发展的道路。
朱雄英所持的一些“现代思维”,只能作为引导。
在他看来,
老爷子当初设立军户制的原因很简单:
大明缺钱缺粮。
因此才想出这个“法子”。
然而要知道,
后世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党争不断、贪腐盛行,豪强士族联合兼并土地,导致百姓无地可耕,最终揭竿而起;
其二,宗室人口过度膨胀,后期供养数十万皇族,耗费大量国库钱财,且人数难以核实;
其三,军户制度后期腐败,形成数支“私军”,视边军为己物,养虎为患,坐视建州势力壮大,最终反噬朝廷。
皇权衰落,不得百官拥护、失去民心、武将亦不忠诚。
即便有几位愿意“力挽狂澜”的杰出人物,也很快被时代淹没。
而现在,
财政三策虽不能保证永远有效,
但已较大程度限制了官员与士绅的势力。
宗室无限供养的问题,也被老爷子一举解决。
剩下的最后一点,
就是军户制。
这一制度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大明财力不足,以及运输困难。
铁岭卫内迁即是前兆!
那就一步步来。
辽东之地,绝不能放弃。
可如今的大明却认为那里贫瘠,不值得投入。
好!
当整个大明亲眼见证黑土地的“肥沃”力量时,
他们才会真正明白,
全国所有已开垦的农田,
甚至比不上这片黑土地的自然肥力!
这是真正的宝地!
……
“咔咔——”
此刻,石门缓缓打开。
老爷子身后,不少大臣已经迫不及待地向里张望。
每次来到钟山,
都像探宝一样,
令人充满好奇。
“嘶……怎么有点冷啊?”
突然,蓝玉说话了。
环顾四周,只见许多大臣都冷得缩起了身子。
“门一开,就有一股寒气冲过来!”
“这到底是什么地方?”
“陛下,这里和之前几个地方都不同,恐怕有危险。”
一位大臣小心提醒。
但话还没说完,就被皇上挥手打断。
皇上率先迈步走了进去。
“前几次都没事,现在有什么好怕的?”
见皇上进去,众人也纷纷跟上。
没过多久,大家就察觉到这里的不同。
洞内幽深昏暗,不像之前那些石洞,反而像一条长长的通道。
远处尽头透出一点光亮。
可是,实在太冷了。
许多官员冷得蜷起身子,仿佛一下子掉进了冰天雪地。
“奇怪!”
“太奇怪了!”
“怎么会这么冷?”
“皇爷爷,这里真的不对劲,您说的那种能让辽东变成千里沃土的东西,真的存在吗?”
终于,朱允炆忍不住开口。
他想赶紧离开。
但皇上像是没听见,仍然一步步向前走。
朱允炆只好咬紧牙,继续跟在后面。
众人终于穿过通道,来到一片开阔之地。
刚进来时,光线刺眼,连皇上也不由得眯起了眼睛。
等眼睛适应后,才看清周围景象。
“这是……山谷?”
抬头是蓝天,四周约有数十亩地,土壤是黑褐色的。
有些地方盖着像是白色帐篷的长方体建筑。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周围长满了一片片的稻谷。
“陛下,您快看!”
蓝玉忽然指着地面惊呼:
“这土色,跟我当年在北境追北元残部时见到的一模一样!”
“黑黝黝的,本来不像能种粮食。”
“可这里怎么全长满了稻谷?”
蓝玉蹲下去摸了摸土,更加确定:
“真的完全一样!”
“难道是把那地方整个搬过来了?”
“老四!”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皇上立刻看向朱棣。
朱棣马上回答:
“是,父皇。这里的环境确实和辽东极为相似。”
“很像?”
“不,应该说是一模一样!”
皇上的呼吸一下子急促起来。
他伸手指向四周——其实不用他指,百官早已看到那成片的稻谷。
虽然周围还是那么冷,外面明明是七月,这里却像天然冰窖。
但最关键的是:在这冰冷的环境里,稻谷竟然长得一片繁茂!
詹徽、傅友德等人全都愣住了。
连朱允炆也察觉到这地方的不寻常。
皇上已经忍不住大笑起来:
“各位爱卿,你们都看见了吧?”
“眼前这一切,不是做梦吧?”
“这么冷的地方,稻谷还能长得这么好……”
“这说明什么?”
“咱大孙没骗咱吧?”
皇上笑声洪亮,群臣却一个个目瞪口呆。
“怎么可能……这么冷的地方,稻谷怎么能长出来?”
“而且每株都穗粒饱满,简直是上等良品!”
户部的官员早已忍不住,弯腰拾起稻穗仔细查看。
他仔细端详着掌心的谷物。
越是细看,越是吃惊。
最终忍不住震惊。
“这怎么可能?南方水土温润,气候暖和,稻谷才能生长!”
“稻谷最要紧的就是水源和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