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应对日军小股袭扰(1 / 2)
深秋的太行山脉,层林尽染,霜雾如纱,笼罩着连绵起伏的山峦。寒风穿林而过,吹得枯叶簌簌作响,仿佛大地在低语。山间偶尔传来几声乌鸦的啼鸣,为这片静谧却暗藏杀机的山林平添了几分肃杀。在这片被抗日烽火熏染的土地上,八路军根据地外围的潜伏哨战士们正伏于冰冷的草丛与岩石之间,目光如鹰,死死盯着山下每一丝异常的动静。自日军改变战术,采取“小股多批、分散渗透”的袭扰策略以来,这样的警戒与潜伏,已成为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常态,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警惕与不屈。
这天清晨,薄雾未散,露珠在枯草上凝结成霜。负责监视根据地北部山口的潜伏哨战士小李,正透过枝叶的缝隙凝视远方。他屏住呼吸,指尖微微发颤,心中默念着昨夜班长反复强调的警戒要点。忽然,他瞳孔一缩——远处密林边缘,十几个模糊的身影正悄然移动。他们身着灰褐色便衣,背包上隐约露出三八式步枪的金属光泽,动作隐蔽而迅捷,时而匍匐,时而跃进,战术动作娴熟得令人心惊。小李心头一紧,喉结滚动了一下,声音卡在喉咙里:“是日军!而且是小股渗透部队!”他迅速压下内心的波动,意识到此刻任何一丝慌乱都可能暴露位置。他屏住呼吸,迅速取出随身携带的竹哨,按照事先约定的暗号,吹出“三长两短”的口哨声。声音极轻,却如一道电波,穿透晨雾,迅速传入密林深处。片刻之后,巡逻队的战士们如幽灵般悄然集结,快速反应部队也在队长赵刚的带领下,如猎豹般朝着预定方向疾驰而去。
赵刚是八路军中的老将,参加过百团大战,历经多次反扫荡作战,对日军的战术了如指掌。他听完小李的报告,眉头紧锁,目光如炬地扫过地图。粗糙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一道弧线:“这股敌人人数不多,但目标明确,极可能奔着东部铁矿而去。”他指着地图上标记的红色箭头分析道:“铁矿守卫薄弱,却是我们军工原料的命脉。日军若得手,我们的炼钢和弹药生产将受重创,整个根据地的后勤补给都会陷入瘫痪。”他转头看向战士们,眼中燃烧着灼灼战意:“传令下去!快速反应部队立即向铁矿西侧山谷机动,在敌军必经之路上设伏。我们要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让他们有来无回!”
战士们迅速行动,踏着被霜露浸湿的山路疾行。他们身着粗布军装,脚穿草鞋,腰间别着手榴弹,背包里装着仅有的几发子弹。虽然装备简陋,但他们的眼神却如淬火的钢铁般坚毅。山林间,枯枝被踩断的脆响此起彼伏,却无人发出一丝杂音。翻过两座陡峭的山坡,部队终于抵达了伏击阵地——铁矿西侧的“鹰嘴谷”。此地两山夹峙,中间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道蜿蜒而过,两侧坡陡林密,怪石嶙峋,是伏击的绝佳之地。赵刚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嗅了嗅,又抬头观察山势走向,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这里的地形,足够让鬼子喝一壶了。”
他迅速部署:轻机枪手老张和李四被派往谷口制高点,两挺捷克式机枪架在岩石后,枪口对准谷道入口;掷弹筒班在后方隐蔽待命,准备在日军进入伏击圈后压制其集结;其余战士则分散埋伏于山坡密林中,每个人都在枯叶下挖出浅坑,用树枝伪装身形。赵刚特意叮嘱狙击手小王:“你的任务是盯住那个戴军帽的,看动作应该是指挥官,等信号弹一起,务必第一时间击毙他!”小王点了点头,将步枪架在树干上,透过瞄准镜死死锁定目标位置。
“记住,”赵刚压低声音,嗓音如铁,“日军擅长近战和夜战,但这次我们是主,他们是客。我们要用速度、地形和突然性,打他们一个歼灭战!动作要快,枪声一响,必须在十分钟内结束战斗,避免援军赶来!”战士们纷纷点头,手指紧扣扳机,呼吸与风声融为一体,等待猎物的到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山风渐起,林鸟惊飞。约莫一个时辰后,谷口终于出现了那十几名日军的身影。他们排成散兵线,小心翼翼地推进,不时用望远镜观察两侧山林,警惕性极高。领头的军官戴着军帽,腰间别着指挥刀,边走边用生硬的中文低声咒骂着什么。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八路军早已在此布下天罗地网。
当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赵刚猛然举起手枪,一声清脆的枪响划破寂静——“打!”刹那间,山谷两侧枪声大作!轻机枪如怒龙咆哮,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将谷道入口瞬间笼罩在火网之中;掷弹筒接连发射,榴弹在敌群中炸开,火光冲天,尘土飞扬。日军瞬间被打得人仰马翻,有的当场被子弹穿透胸膛,鲜血溅在岩石上;有的慌忙卧倒还击,却因地形狭窄根本无法展开队形;有的则惊恐四窜,却被山坡上的战士精准点射。
“冲啊!缴枪不杀!”赵刚一声令下,战士们如猛虎下山,从两侧山坡迅猛扑下。他们挥舞着大刀,投掷着手榴弹,喊杀声震彻山谷。日军在狭窄谷道中进退维谷,火力被完全压制,指挥系统瞬间崩溃。领头的军官刚举起指挥刀,就被狙击手小王一枪击毙,尸体栽倒在血泊中。一名日军士兵试图爬上陡坡突围,却被埋伏在树后的战士一刀刺穿后背。短短半个时辰,战斗便接近尾声。
此役,15名日军中,击毙10人,俘虏5人,缴获三八式步枪12支、手榴弹20枚、伪装便衣数套及日军作战地图一份。我军仅有一名战士在冲锋时被流弹擦伤手臂,堪称一次教科书式的伏击战。战士们将日军尸体拖到山谷深处掩埋,又将缴获的武器擦拭干净,整齐地堆放在谷口。赵刚看着这些战利品,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把这些装备送到军工车间,又能多造几颗子弹了。”
捷报传回军工车间,李铮正站在熔炉前记录数据,听到消息后,猛地一拍大腿,震得手中的铁钳险些掉落:“好!打得漂亮!”他转身对身边的工人们喊道:“同志们,我们的战士用血肉之躯,为我们守住了生产线!我们更要加紧生产,多造一发炮弹,前线就少流一滴血!”炉火映照着他布满汗水和煤灰的脸庞,眼神中燃烧着炽热的斗志。工人们纷纷响应,铁锤敲击金属的声响更加急促,仿佛在回应前线的捷报。
然而,李铮深知,日军不会善罢甘休。果不其然,接下来的一个月,日军接连派出多股小队,试图从不同方向渗透:有的企图破坏运输道路,有的直扑矿区,有的甚至伪装成百姓,混入村庄。但根据地早已今非昔比。
在李铮与民兵队长张大山的组织下,一套严密的“立体防御体系”迅速建立,如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笼罩着整个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