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国:汜水关奇谋,三国第一谋士 > 第122章

第122章(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众人行不多时,便至蔡府门前。

门房见是秦鸣到访,急忙入内通报,不多时有管家出来引众人入内。

来到会客厅,秦鸣当先而入,孙策紧随其后。

庞德公随后进入,庞统、徐庶恭敬立于其身后。

诸葛玄一行,携诸葛瑾与诸葛亮同行。

众人方落座片刻,廊外便传来急促足音,未几,蔡邕的嗓音穿透门扉:

子若!可算等到你!

白发老者疾步踏入厅堂,话锋骤转:

且说说——你待我女儿作何打算?

语声未落,蔡邕猛见满室宾客,顿时僵立如柱。

满座皆寂。

数十道目光齐射秦鸣,或惊诧,或茫然,更混着几分叹服。

无声诘问如浪涌来:

汝与蔡氏女有何纠葛?

秦鸣指天欲辩——

天地可鉴!

蔡氏姊妹不过数面之缘,连衣袂都未沾过!

这二字从何谈起?

蔡府书房内,青烟袅绕。

蔡邕肃容端坐主位,对面秦鸣如坐针毡。往日慈眉长者,此刻怒目如电。

秦鸣暗自叫苦:

孙文台月前襄阳那句隐语,原是为此!

早知该拦马问清——

何至令蔡公当众失颜!

庞德公、诸葛玄等名士见证便罢,偏生还有诸多晚辈在场。

蔡邕面沉如墨,岂无缘故?

忽闻环佩叮咚。

翠衫少女托茶翩然而入,双鬟灵蛇髻随步轻摇,丝绦垂如柳浪。

爹爹用茶。

素手奉盏罢,转身浅笑:

秦大人请。

蔡琰盈盈而立,文气逼人。

秦鸣闻言冲蔡琰扬了扬嘴角,正要接茶盏,蔡邕突然沉声道:且慢!昭姬莫急着奉茶,今日这小子若不说清楚,休想踏出此门!

秦鸣悬在半空的手顿住,无奈叹道:蔡公,小侄才回府,究竟所为何事?好歹给个明示。

一盏茶的事倒不打紧,先把话说明白。说话间他五指一拢,不着痕迹地将青瓷茶盏接了过来。蔡琰见状耳根泛红,福了福身子便退下。

你当真不知?蔡邕拧着眉头,坊间都传遍了,说你即将大婚,却不知娶的是哪家闺秀?

此言如冷水浇头,秦鸣猛然想起孙策曾提过,在大小乔与蔡玉之前,孙坚似乎已替他向蔡家提过亲。当时家中仅有秀儿一人,他并未在意——横竖不过是迎娶蔡昭姬。貂蝉配蔡琰,天经地义嘛!

后来蔡玉出现,紧接着大小乔入府,又添了甘氏,这桩事便抛诸脑后。偶尔想起也觉得荒谬:蔡邕这般名满天下的鸿儒,怎会急着将掌上明珠送入这潭浑水?

此刻听蔡邕话中之意,莫非孙坚早与蔡家立下婚约?难怪非要他来向蔡邕解释。事到如今,任谁家父亲都要动怒——明媒正聘来求亲,临了却发现花轿里坐着别家姑娘!

亏得蔡邕涵养好。若换个脾性烈的,怕是早拔刀相向了。思及此,秦鸣浅啜清茶,缓声道:蔡公,此事恐有误解。

误解?蔡邕拍案而起,婚书都立了还算误解?先聘小女,后娶他人,这叫误解?他痛心疾首道:子若,你身居高位,多纳几房原也寻常。可这般背信之举,岂是君子所为?若非顾雍兄告知,老夫至今仍被欺瞒!

老儒生声音发颤,他是真心器重这个年轻人。

金鳞本非池中物,奈何良缘错付时。

那位才调绝伦却虚怀若谷的年轻人,确属当世罕见。当日听闻孙文台有意结亲,老者眉梢都染了喜色。不仅向卢子干、皇甫义真等故交频频提及,连案头砚台都似带了几分得意——能得此等英才为婿,岂非人生快事?

岂料前日忽闻顾元叹正为秦鸣操办婚仪,霎时如坠冰窟。待弄清原委,恨不能将紫檀案几捶出裂痕来。

蔡公息怒。秦鸣掀起袍角,竹纹暗绣在堂下流转:此事确有隐情。遂将蔡氏女郎登门、孙将军联姻之命娓娓道来。略去乔氏姊妹这段,话锋转得轻巧:蔡家**蕙质兰心,鸣岂会不动心?只是......茶盏在掌中旋了半圈,皆是主公安排,下官实在不知进展。

青瓷盏底叩在楠木案上,惊起细碎尘埃。年轻人突然长揖及地:要打要罚,但凭蔡公处置。若嫌耳光不够响亮,鸣这就去折蒺藜枝来。

这般作态,三分真情裹着七分机变。既知此事绕不过去,索性以退为进。横竖眼前这位若真成了丈人,此刻跪得端正些总没错。

蔡邕捻着斑白胡须,怒色渐消。原来错在孙文台那头——既先提亲又乱点鸳鸯谱,倒叫这后生左右为难。听得最后,反觉这年轻人着实可怜:为国事联姻陌路女子,还要平白挨顿训斥。

倒是老夫错怪你了。鹤纹大袖重重拂过案几,孙文台行事当真荒唐!岂不知士人婚仪自有定制?忽然想起传闻中那离谱的五桩婚事,顿时又竖起眉头。

禀蔡公,年轻人适时抬头,玉冠缨络轻晃:下官新晋清平亭侯,倒也不算逾制。

你封侯了?老臣的质问陡然变了调。

东汉轶事

蔡邕闻言面色骤变。

亭侯乃显赫爵位!

须知汉室封侯极难。

纵使飞将军李广战功赫赫,终生未得封侯。

如今虽汉室衰败,侯爵之位仍是文人梦寐以求之事。

况且正如秦鸣所言,封侯后婚嫁再无约束。

因其封地自主,俨然一方之主!

纳妾娶妻皆可自决。

此乃封侯特权。

蔡邕捋须笑道:

弱冠之年便得封侯,后生可畏!

忽又蹙眉道:

只是小女之事当如何处置?

全凭蔡公定夺。

秦鸣恭敬作揖:

蔡公吩咐,莫敢不从。

蔡邕见状叹息。

此事原非对方之过,态度又如此恭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