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旧舟沉,新舟渡,百舸争流我为先(2 / 2)
再到如何将培训内容与未来的工程用人需求精准对接……
一套完整的、将危机化为机遇的社会手术方案,跃然纸上。
周明拿起笔,在法案的扉页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一行批示:
“允许犯错,不许拖延。以工代训,授人以渔。人才是第一资源。”
他放下笔,抬头补充道:“钱不够,找锦萱;教习不够,找禄堂;敢趁机闹事的,找镇国。”
“总之,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这五十万被时代抛弃的人,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命令下达,整个振华体系再次以恐怖的效率运转起来。
仅仅十天后,在汉口码头附近,一座座崭新的板房拔地而起,门口挂上了巨大的横幅——振华第一技工学堂。
招生简章贴满了大街小巷,上面的字眼简单粗暴,却又充满了致命的诱惑力:
“想开火车吗?想修铁路吗?想拿一份体面的工钱吗?来振华技工学堂!包吃包住,学期一月,毕业后分配工作,月薪十振华元起!”
一个名叫铁牛的前漕帮纤夫,已经在码头上饿了三天。
他本已抱着必死的决心,准备跟着香主去炸铁路。可当他看到这张招生简章时,他犹豫了。
“月薪十个振华元……”他喃喃自语。
那可是能去赏功堂兑换固本培元汤的硬通货。
半信半疑地,他走进了学堂。
在这里,他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了被拆解开来的蒸汽机模型,第一次听人讲压力、动能和功这些听不懂却又感觉很厉害的词。
教习们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他们,只要把水烧开,就能产生推动火车跑起来的力量。
这比什么铁龙断脉的鬼话,听起来靠谱多了。
一个月后,铁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他穿上了崭新的蓝色工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铁路维护工。
当他从财务处领到那十枚崭新、沉甸甸的振华元时,这个在江边拉了一辈子纤、被竹鞭抽打都未曾流过一滴泪的汉子,蹲在墙角,哭得像个孩子。
当晚,他趴在工棚的桌子上,用刚学会的几个字,歪歪扭扭地给家里的老爹老娘写信:
“爹,娘,儿不拉船了。俺现在在修铁龙,就是报纸上说的火车。”
“这玩意儿跑起来比最快的马都快,可带劲了。”
“先生给俺发了工钱,十个振华元,俺留一个,剩下的都给你们寄回去。”
“别舍不得花,给娘买件新衣裳,给爹换一壶好酒。”
写到最后,他停下笔,看着窗外铁路工地上那彻夜不息的灯火,又添上了一句。
“爹,娘,咱家的好日子,来了!”
随着一批批技工从学堂毕业,奔赴各自的岗位,一场席卷神州的社会结构性换血,在润物细无声中平稳进行。
那些曾经的不稳定因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新时代最坚定的拥护者和建设者。
京邵铁路的最后一段铁轨,即将合龙。
与此同时,极北之地,黑龙江畔。
冰封的江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铅灰色的天空。
李书文一袭黑衣,静静地伫立在岸边,那杆通体乌黑的合金钢枪斜插在身旁的冻土里,宛如一座沉默的界碑。
他在这里,已经站了三天三夜。
终于,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道黑线。
黑线迅速扩大,马蹄声由远及近,如滚雷般传来。
一支装备精良、杀气腾腾的哥萨克骑兵队,出现在江对岸。
他们没有停步,径直策马踏上了冰封的江面,朝着李书文所在的防区逼近。
为首的一名哥萨克军官,金发碧眼,神情倨傲。
他在距离李书文百米开外的地方勒住马,用生硬的汉语,傲慢地高声喊话:
“我们是沙皇陛下的先锋!对面的华夏人听着,立刻停止你们在边境一切具有挑衅性的建设行为!”
“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伟大沙俄帝国的狩猎场!你们的皇帝,没有资格在这里修建任何东西!”
他身后的骑兵们发出一阵哄笑,看向李书文的眼神,如同在看一只不知死活的蝼蚁。
李书文缓缓抬起头,平静的目光,落在了那名军官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