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琼崖观海,铁甲为盾,道在扬帆破浪时(1 / 2)
离开彩云之南,周明并未刻意驾驭身法,只是如常人般沿着新修的官道,一路向南。
沿途南行,他亲眼见证了“以工代赈”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雨后泥泞、车马难行的官道,如今已是平整坚实的水泥路,如灰色的巨龙,蜿蜒盘踞在南国的大地上。
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成千上万的百姓,曾经是流离失所的饥民、被时代抛弃的纤夫、或是无所事事的破落户,此刻却成了新时代的建设者。
他们赤着膊,黝黑的皮肤在南国毒辣的日头下泛着油光,汗水浸透了衣衫,但脸上洋溢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劳作的号子声此起彼伏,充满了力量。
这股由万千生民汗水与希望汇聚而成的建设律动,仿佛与周明体内的气血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他感到,体内一些原本沉寂的微末络脉,被这股昂扬的生机悄然点亮,虽然微弱,却真实不虚。
数日后,周明抵达粤省最南端的港口。
他没有停留,只是在码头上远眺了一眼那片蔚蓝的汪洋,便一步踏出,身形如箭,踩着波涛,向着更南方的琼崖疾驰而去。
海风呼啸,汹涌的浪涛足以将百吨重的渔船轻易撕碎,却无法撼动他分毫。
他在海面上疾行,脚下时而踏着浪尖,时而踩着波谷,感悟着潮汐的涨落与大海的磅礴,将其与自身气血的奔涌相互印证。
半日之后,一片巨大的岛屿轮廓出现在海天尽头。
踏上琼崖的土地,周明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气息——锐利、森严,充满了钢铁与秩序的味道。
他知道,这里如今已是新华夏南海舰队的核心基地。
昔日横行于此的海盗与渔霸,在振华体系雷霆万钧的铁腕清剿下,早已灰飞烟灭。
取而代之的,是由退役军人与当地武道好手组建的海岸警备队。
他们驾驶着船头喷涂着猛虎徽记的新式蒸汽巡逻艇,时刻守护着这片海疆的安宁。
周明信步来到岛上最大的港口——榆林港。
眼前的景象让他也不由得心生震撼。
原本荒芜破败的小渔港,此刻已然脱胎换骨,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军民两用港。
码头上,数十座高大的龙门吊如钢铁巨人般林立,长长的吊臂挥舞着。
将一个个巨大的集装箱从货轮上吊起,再稳稳地安放在自动运行的轨道车上。
无数的物资在这里吞吐、流转,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海盐混合的气味。
港口的一侧,是壁垒森严的军港。
远处的海面上,数艘以“振华05式步枪”同款特种钢材为龙骨、加装了新式速射炮的驱逐舰,正呈战斗队形缓缓巡航。
那流畅的舰身线条,灰黑色的涂装,以及炮口闪烁的光泽,无不透着一股令人心悸的力量感。
在另一艘停泊在港内进行补给的战舰甲板上,周明看到了一幕有趣的景象。
一群平均修为达到炼筋境的海军士兵,正赤着上身,在一名武道教习的喝令下,演练着一种特殊的桩功。
他们的双脚如同钉子般牢牢扎在微微晃动的甲板上,身体随着海浪的起伏而有节奏地律动。
每一次呼吸都深沉而有力,将一股股气血之力沉入脚底。
这是为了能在颠簸的船只上稳定发力,专门改良过的武道功法。
周明并未靠近,只是找了一处偏远的渔村驻足。
这里曾是海盗销赃的窝点,鱼龙混杂,混乱不堪。
而今,低矮的茅草屋被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取代,村口建起了一座高高的灯塔,每当夜幕降临,便会为晚归的渔船指引方向。
村子的中央,是一座窗明几净的学堂,朗朗的读书声远远传来。
周明看到一个断了左臂的老渔民,正坐在自家门口的榕树下,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教导着自己的小孙子识字。
用的,正是振华学务部统一编撰的教材。
“阿公,这个字念什么?”小孙子指着书本上的一个方块字,奶声奶气地问。
“这个字啊,念‘国’,国家的国。我们华夏的国。”老渔民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充满了自豪。
周明走上前去,递上一壶水。
老渔民抬头看了看他,见他面生,便热情地招呼他坐下。
“老丈,这村子变化真大。”周明说道。
“可不是嘛!”
老渔民咧开嘴,露出被烟草熏得发黄的牙齿,“以前啊,这海上全是吃人的王八蛋!”
“我这条胳膊,就是那时候被海盗砍的。我儿子……唉,也被他们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