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釜底抽薪·证据争夺战一(1 / 2)
民国二十七年,春寒料峭。
上海滩的夜晚,霓虹依旧闪烁,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里的湿冷与不安。
大华纺织厂的仓库废墟仍在冒着一缕缕若有若无的青烟,
如同一个巨大的伤疤,烙在杨树浦工业区灰暗的皮肤上。
周大华在极度恐惧与绝望中,已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
与朱雀资本签署那份等同于卖身契的收购协议,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局势,已到了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
不能再等了。
常规的调查、谈判、周旋,在对手赤裸裸的暴力威胁和精准的资本绞杀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韩笑深知,要想扭转这近乎绝望的局面,必须行险棋,直击要害,拿到能够反制对手的致命证据。
目标,锁定在王大卫那个从不离身的、象征着其权力与秘密的黑色加密手提箱上。
华懋饭店的套房内,窗帘紧闭,气氛凝重。
韩笑和林一站在一张临时铺开的手绘草图前,
上面标注着即将行动的地点、路线以及各种可能的变量。
“王大卫的警惕性极高,”韩笑指着草图上一个代表手提箱的符号,
“这个箱子,据观察,是德国‘梅尔库特’公司的最新型号,
带有机械密码锁和自毁装置(如强行开启会损坏内部文件)。
他几乎从不离身,即使在‘沧澜阁’会谈时,也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林一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冷静如手术刀:
“根据公开资料和我的分析,这种型号的箱子,密码盘结构精密,但并非无懈可击。
关键在于,如何在不引起他警觉的情况下,获得足够的时间进行调包。”
机会来自一份突然收到的请柬。
位于外滩的英商“上海总会”(ShanghaiCb)将举办一场小范围的高端商务晚宴,
受邀者均为沪上金融界和实业界的头面人物。
王大卫作为朱雀资本的代表,赫然在列。而“南洋侨商何笑安”,
也因为近期在圈子里的“活跃”,意外地收到了邀请。
这是一个绝佳的舞台,也是龙潭虎穴。
“宴会场合,人多眼杂,但也是戒备森严。”韩笑分析道,
“王大卫必然会携带手提箱出席。这是我们唯一可能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计划的核心是“调包计”。步骤极其精密,容错率极低:
1.前期准备:林一凭借其高超的技艺,通过黑市渠道,
设法搞到了一个同型号的二手“梅尔库特”手提箱。
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对其进行外观做旧处理,
使其与王大卫的箱子几乎一模一样,甚至模拟了相同的磨损痕迹。
内部则放置了配重的物品和一堆看似重要、实为乱码的废弃文件。
2.行动分工:韩笑(何笑安)负责在宴会中主动与王大卫攀谈,
利用商业话题吸引其注意力,制造短暂的、背对或侧对箱子的时机。
林一(林逸之)则扮演助手,在附近策应,
利用人群和侍者的掩护,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箱子调换。
3.时机选择:最佳时机定在晚宴中段,当王大卫可能因与人交谈、
用餐或去洗手间而暂时将箱子放在脚边或身旁座椅上(但仍在视线内)的瞬间。
4.撤离路线:得手后,林一需立即携带真箱子,
通过预定路线迅速离开上海总会,前往第一个安全转移点。
韩笑则留下继续周旋,避免引起立即怀疑。
5.应急方案:制定了多套预案,包括被发现时的应对说辞(如“拿错箱子”),以及一旦暴露的紧急撤离通道。
“风险极高,”林一最后强调,
“王大卫身边很可能有保镖,会场也可能有朱雀资本的暗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