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超级财阀:我收购的洋行有点多 > 第791章 林浩然要进军美国?花旗银行慌了

第791章 林浩然要进军美国?花旗银行慌了(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并非只有海丰银行这一条路可走?

林浩然和马世民瞬间流露出感兴趣的神情,目光聚焦在何善恒身上,等待他继续说下去。

何善恒见此情景,接着说道:“汇沣银行其实早就在美国设立了办事处,虽说其在美国的分行历史能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但受影响力所限。

至今仍以贸易金融业务为主,业务重心集中在旧金山和纽约市场,主要满足贸易融资需求,并非广泛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客户群体也以华人居多。

这背后的最大症结在于,汇沣银行在美国的知名度实在太低,以及政策的阻扰,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其扩张步伐。

所以,汇沣银行收购海丰银行,就是看中了美国的零售银行业务,像储蓄、信贷这类业务。

不过,海丰银行在纽约州有一定知名度,可出了纽约州,知名度就大打折扣了。

他们不是没有想过扩张市场,可美国各州长期实行单一银行制度,禁止银行在州外设立分支机构,海丰银行作为纽约州本土机构,其业务范围受法律严格限制,无法突破州界扩展。”

说到这里,何善恒停顿了一下,喝了杯茶水。

随后,继续说道:“而且,海丰银行的主营业务是信贷,储蓄业务占比极小,这使得该银行极易陷入亏损困境。

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时期,放出去的贷款很多都收不回来,海丰银行就会因此出现负债。

最重要的是,海丰银行所在的纽约州强者如云,诸如花旗银行、纽约银行、梅隆银行等等。

海丰银行发展至今,早已经发展到瓶颈了,没有强大的财团作为靠山,根本无法继续扩张,而且美国政府对银行业是比较排外的,即便我们以后加大力度对海丰银行进行投资,作用也不大。

由此可见,海丰银行实际上并不契合汇沣银行的发展需求,甚至对我们整个恒声集团来说也不合适,它与我们恒声集团的未来布局格格不入。”

马世民若有所思地说道:“何先生的意思是?”

何善恒的这些话,依然没有准确的方案,只是表明了恒声银行不适合持有海丰银行。

林浩然也疑惑地看向何善恒。

实际上,作为过来人,林浩然也同样知道汇沣银行收购海丰银行,确实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哪怕汇沣银行后世成为世界十大银行之一,靠的也不是美国市场,而是成功收购了英国米兰特银行,成为英国四大银行之一。

不过,他毕竟也只是稍微了解过,对汇沣银行收购海丰银行后的经营过程,肯定是不了解的。

“当初海丰银行的股东透露出想出售控股权的意向,本地银行虽也给出报价,但价格压得非常低,最终才让汇沣银行抓住了机会成功收购。

自石油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就一直处于下行态势,这种低迷状态还会持续多久,我们谁也无法预料。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海丰银行积累的劣质客户实在太多了,大量资金根本无法收回,最终沉重的债务负担都压在了海丰银行自己身上。

如果汇沣银行不向它注资,海丰银行迟早会出大问题,更别说指望它进一步扩张了。

当初恒声银行还是汇沣银行子公司的时候,汇沣银行对海丰银行进行收购时沈弼先生也询问过我的意见,我研究过这家公司以及美国的行情之后,我是持反对票的。

只是他们早已经确定好的发展线路,自然不会因为我的反对而改变方案,最终还是将海丰银行收购了。

所以,针对美国市场,我只有一个建议:放弃海丰银行,它就是个赔钱货,本身我们想要在美国扩大市场,比肩花旗银行等当地金融巨头,就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毕竟美国的国情大家也知道,他们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很多,我们很难真正打入主流市场,美国的财团也不会允许我们这些外来者在他们的地盘上做大做强。

我们目前更加要做的就是,稳固提升在南洋、中东、南非、南亚等区域的市场。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直接把它卖掉,转而考虑和当地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呢?这样既能借助他们的渠道网络,又能规避直接经营可能面临的风险。

恒声集团成为世界级银行集团,在美国做大做强并不是必要条件,而是应该把我们的市场辐射,到全球各个角落。

就如花旗银行那般,它在纽约确实很强,但是在纽约州以外的州却几乎没有市场,它能够成为世界顶级银行,更重要的是强大的总资产,以及遍布全球的分行。”何善恒继续说道。

林浩然听完何善恒的分析,陷入了沉思。

马世民也频频点头,显然被何善恒说服了。

实际上,何善恒的分析是非常理性化的。

美国市场与其它市场区别太大了。

这是一个非常排外且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

即便是实力雄厚的国际银行,想要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也绝非易事。

恒声集团想要在美国市场做大做强,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终的可能性就是,被美国财团一致排外,甚至利用当地政府来打压这些外来者。

即便是到了21世纪,美国的银行市场,依然是以美国本土银行为主,外资银行在美国做大做强的,几乎没有。

其实何善恒的意思很简单,那便是没必要把心思浪费在海丰银行身上,这就是一个赔钱货,即便想尽办法扭亏为盈了,海丰银行也难以做大起来。

林浩然缓缓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渡步思考。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

“何叔叔说得对。“林浩然终于开口,“我们确实应该放弃海丰银行。与其在美国这个排外的市场硬碰硬,不如把资源集中在更有优势的领域。“

一口吃不了大胖子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最重要的是,现在恒声集团收购了汇沣银行,获得了汇沣银行在中东等市场的渠道,就应该重点发展这些,将这些市场稳定下来,再进行下一步的规划。

马世民立即接话:“老板英明,不过我们要如何处置这个烫手山芋呢?既要尽量减少损失,又要为未来在美国市场的发展留有余地。”

“实际上,我们在美国早已经有了布局,马先生和何叔叔应该也知道,实际上,我已经是花旗银行董事会成员了。

当初花旗银行董事会主席沃尔特·瑞斯顿先生主动邀请我对花旗银行进行融资,我以市场价的半价,成功获得3%的花旗银行股份。

所以,恒声集团早已经与花旗银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如此看来,我们对美国市场确实先不用太过着急。”林浩然笑道。

马世民与何善恒都点了点头。

这点,他们自然知道,当初花旗银行董事会主席沃尔特·瑞斯顿先生可是亲自来香江,邀请林浩然加入花旗银行。

此事,在当时还闹得沸沸扬扬的,这不过是7月份的事情,距离现在不到四个月时间。

林浩然走到窗前,望着楼下车水马龙的中环街道,继续说道:“有了花旗银行这个战略伙伴,我们在美国市场已经站稳了脚跟。

相比之下,海丰银行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确实显得多余了。“

他实际上还有事情没有透露,那就是实际上早在数个月前,他便已经成为花旗银行第一大股东。

他对花旗银行的布局,要比所有人想象中要深得多。

至今,苏志学掌管的美国环宇投资公司依然还在暗中不断地对花旗银行的股份进行吸纳。

早在7月份的时候,获得了花旗银行主动融资的3%股份之后,加上环宇投资公司此前吸纳的将近4%股份,便一共达到了7%的股份。

至此,林浩然成为花旗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到如今,三四个月过去,环宇投资公司对花旗银行的持股,又已经增加了1%左右,这代表林浩然持有花旗银行股份已经超过8%。

如果此消息公布,绝对能够震惊全美。

毕竟,那可是花旗银行啊!

只是这个消息没有被公布罢了。

因为林浩然不想这么快显露此消息。

他对花旗银行的目标是,起码持有超过20%的股份。

如今,他与花旗银行的关系是属于非常亲密的战略合作伙伴,目的便是依赖花旗银行帮助他在美国办一些他办不了的事情。

毕竟,花旗银行可是美国十大财团之一,即便是在国会都拥有很强大的人脉关系。

而如果自己想要在美国将自己的银行业发展壮大,那么必定会失去花旗银行这样的盟友,反而因为成为竞争对手而反目成仇。

如此一来,他想要依赖花旗银行在美国发展商业的计划便会破碎。

这无疑便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毕竟,如今的他,最多只是一个私人商业势力,没有强大的靠山,在别人眼里,这无疑只是一条比较肥美的鱼,谁都想咬一口。

他可以在香江硬气,但不适合在美国太过于硬气,起码目前是这样。

美国金融市场太复杂了,低调点发展,显然是更加合适。

等未来,鱿鱼财团想要吞并花旗银行的时候,他再出手联合其他美国财团制止,届时便能顺理成章地增加在花旗银行的话语权。

如此一来,恒声集团在美国的作用倒是不大了。

让恒声集团成为美国金融巨头?

这个可能性趋于0。

更何况,即便恒声集团能在美国发展壮大,作为外来企业,又岂能轻易左右美国国会的决策?

政客先天性喜欢排外,绝非单纯资本扩张可及。

恒声集团赴美发展的核心战略价值,本就在于为林浩然旗下其他业务板块铺路搭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