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1 / 2)
刘磐又劝道:“依我之见,叔父身为镇南将军,手握名正言顺的假节之权,如今又有襄阳庞德公坐镇学宫。荆南士族谁敢与我刘氏为敌?失去士族支持,拖得越久,张羡便越是孤立。待数年之后,长沙屯田大成,豪族归附,兵马操练精熟,届时挥军南下,剿灭张羡便如秋风扫落叶!”
许衡听罢,略显惊讶地抬头看向刘磐,道:“想不到兄长的战略眼光竟已精进至此,较半年前强了许多。”
刘磐挠了挠后脑,赧然道:“好歹也当了半年郡守,总得有些长进。只是偶尔办事仍会心虚,怕做得不好丢了刘氏颜面……比起你,还是差远了。”
许衡笑道:“人皆是慢慢成长的,兄长才多大年纪?况且你来荆州之前未曾离家,而我至少还有入京为补郎的经历……适才兄长所言,眼光极准。不错,若按此发展,不出三四年,我们在荆南的势力便能超越张羡,届时平定他并非难事。只是……”
他长叹一声,道:“只是我们能想到的,张羡未必想不到。只怕他会抢先起事。”
刘磐摆手道:“伯瑜无需担忧,张羡出身南阳望族,又任大郡太守,若无正当名义,绝不会轻易举兵。叔父身为荆州牧,大义在我方,他无理由可借。”
未必尽然……许衡贴近刘磐耳语道:大义虽无,小义却可堵悠悠众口……如今张方已死,为族弟复仇这个由头,你觉得够不够分量?
刘磐脸色骤变:张方死了?我怎会不知情?
我刻意**,但纸终究包不住火……
刘磐眉头紧锁,低声自语:若真如此,张羡是否**就难说了……尤其袁术此刻还在北方虎视眈眈。
许衡忽然话锋一转:说起这个,兄长方才提到邹珂说荆南**频繁滋扰各县,究竟是何状况?
在荆南,**二字别有深意。
东汉北疆历来是胡汉混居之地——
并州栖居匈奴,幽州盘踞鲜卑乌桓,凉州与益北乃汉羌杂处。
至于荆南与益南,则多是蛮族与汉人共居。
荆南四郡蛮族众多,俱是未开化的土着。
即便归顺汉室百余载,蛮族习俗仍与汉人泾渭分明。
譬如蛮人崇尚五色斑斓,以楮皮为衣,短衫窄袖皆用汉家细布裁制,再以草木染就艳色。
单这身装束就与汉人天差地别,更遑论其他风俗。
正因如此,即便初到荆南者,亦能一眼辨出蛮人——
那身打扮堪称东汉年间的异类装扮。
当年刘磐初至长沙,许衡曾在刘表书房留下五溪蛮三字,建议效仿刘焉、刘虞之策,招募蛮族青壮对抗张羡。
其实许衡当时并不谙蛮族详情,五溪蛮仅是荆南诸多蛮族支系之一。
邹珂所称**,实为汉人对叛乱蛮族的统称。
刘磐驻守长沙半载,对蛮族已略知一二。
他向许衡解释道,荆南四郡蛮族数量庞大,多数未录入官府户籍,尤以武陵郡为甚——当地蛮人数量远超汉民。
武陵郡登记在册的百姓只有二十五万,但事实上这些汉人主要聚居在索县、临沅、孱陵三地,其余十个县大多是未入籍的荆蛮部族。
足有数十万之众不在户籍!
当年刘磐赴任长沙时,许衡曾建议他从荆蛮中募集兵勇,效仿益州刘焉组建青羌军的做法......但听罢刘磐的讲述,许衡才明白此事远比想象中困难。
光武帝重建汉室以来,荆蛮在南方四郡与官府冲突频发,**此起彼伏。这些叛民长年袭扰各县,迫使各地官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郡县实力因此严重损耗,财政几近枯竭。
《后汉书·南蛮传》所载的大规模叛乱就有十一起。
当真是季季有骚动,年年起兵戈。
刘磐到任后,莫说招募荆蛮青壮,光是平息叛乱就已令他精疲力竭。
许衡闻言陷入沉思。
刘磐慨叹:荆南汉蛮相争由来已久,何况蛮民素来剽悍,各处都是蛮众汉寡。就说我们长沙郡半数为蛮,武陵郡更是五溪蛮屡叛屡战,周而复始令人头疼,如何能征召他们入伍?
许衡沉吟半晌道:有劳兄长将近年蛮族作乱的记录,以及长沙应对蛮族的政令文书送至学宫。今夜视察完工程,我就在那边详加研读。
见许衡仍不放弃,刘磐只得叹息应允。
......
当晚,学宫工地某间半完工的厢房内,许衡正翻阅关于蛮族的档案。
这些日子他白天在郊外丈量屯田荒地,夜晚便来监督学宫建造。
每日巡视后,他都会在临时书房留下文书,待督工张允次日晨起领取施行。
今夜查阅完工程进展,许衡没有回府,直接在书房研读起蛮族卷宗。
家中嘈杂,杜嫣还算懂事,蔡觅年长却最不安分,时常招惹许衡,闹得他无心正事,整日沉溺声色。
今日要事耽搁不得,许衡索性留在未完工的学宫,翻看蛮族文书,不再归家。他埋头简牍,不觉天色已暗。
正专注时,房门忽被推开。许衡一惊,转头喝道:何人?
暗夜中,未竣工的学宫突现人影,着实骇人。何况他早吩咐典韦严禁闲人进入。
只见灯火摇曳,蔡琰提灯张望:原来是许府君在此?
许衡松口气:蔡大家?
这女子深夜来此作甚?亏她身着水绿深衣,若是红衣,许衡怕要拔剑相向。
蔡琰盈盈施礼:不知府君在此,冒昧打扰,还望恕罪。
许衡摆摆手:无妨。蔡大家深夜来学宫有何贵干?
见他案头灯火渐暗,蔡琰上前添灯。霎时案前明亮许多。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