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2 / 2)
举手之劳。蔡琰浅笑,妾身每晚都会来察看学宫修缮进展,也好提前熟悉。毕竟......她望向四周,日后这便是妾身长居之所了。
许衡问道:可曾后悔?
蔡琰目光坚定:弘扬圣学,此生无悔。火光映照下,她眉目如画。
许衡暗自感叹。
府君今日在此......
不过研习些荆蛮史料罢了。许衡淡然答道。
蔡琰微微颔首,视线扫过许衡案头堆积的简牍。
许衡彻夜梳理荆蛮叛乱始末,正愁无人倾谈,此刻便与蔡琰闲聊起来。
……
屋外廊下,典韦如铁塔般挡在门前,虬髯紧绷。
“可别闹出乱子……”他搓着手嘟囔。
张允抱臂嗤笑:“能有什么乱子?若非我今晚来找伯瑜撞见,你这蠢汉早闯进去坏了好事!”
典韦梗着脖子反驳:“主公明令闲人免进!你偏拦着我不让驱赶蔡氏女郎,待会儿主公问罪,我定揭发是你捣鬼!”
“只管揭发!”张允甩袖撇嘴,“非但不会挨骂,主公说不定还要赏你——赌不赌?”
典韦铜铃眼瞪得溜圆:“听你这话音,倒把主公说成急色之徒了?”
“食色性也,天经地义。”
“放屁!主公岂是这等庸人!”
张允摇头暗笑:这莽汉哪里知道——
咱们这位主公啊,偏偏就是。
……
屋内烛火摇曳,许衡正向蔡琰剖析彻夜所得。
虽非蔡琰所关切之事,她仍**案前,凝神倾听。
待许衡说罢,蔡琰沉吟道:“府君之意,可是说自元初、永和年间两次大乱后,四郡叛乱频仍之根由,在于赋役不公?”
“正是。”许衡指尖轻扣简牍,“数十年来,州郡强令蛮夷纳赋入籍,欲使其同化——可荆蛮始终以刀兵相抗。”
(许衡叹了口气,苦笑道:按朝廷惯例,本该将蛮族纳入户籍,使其归顺我大汉,与汉民一样受官府管辖。可荆南蛮人始终抗拒不从,实在令人棘手。
蔡琰静静听完许衡的话,待他言毕,才开口道:府君,妾身不过女流之辈,不懂政事。但听您所言,朝廷数十年来坚持要为南蛮登记造册、编入户籍。若真是美事,为何蛮人世代反抗?恕妾身愚钝,此事究竟于蛮族有何益处?同化蛮人,到底是利在蛮族,还是利在大汉?
这番话让许衡猛然怔住。
蔡琰的点拨,令他豁然开朗。许衡忽然意识到,自己穿越到汉代多年,近来思维愈发被士族官僚同化。他渐渐习惯用东汉官府的单一视角看问题,反而遗忘了换位思考的智慧。
诚然,对朝廷而言,将蛮族编户确实便于管理,更能增加赋税收入。若每个蛮人都缴纳口赋算赋,荆南岁入必定大增。
可蛮人岂能承受这般重负?表面看每人年纳一百二十钱不算多,但这些年物价飞涨,加上豪强兼并土地,寻常百姓失了田地,拿什么缴税?以蛮人的单纯心性,怎敌得过汉人官吏豪强的盘剥?
到头来,他们定会沦为士族豪强的奴仆。更别说编户后还要服兵役力役,这等于是夺了他们的自由。
汉民对此习以为常,可对向来以部族自居、自在生活的蛮人来说,这些枷锁岂能忍受?
改后版本:
数十年间,四郡官衙登记造册的荆蛮族人,想必已有许多沦为奴仆。正因如此,各地蛮族对官府户籍愈发抵触,叛乱频发。
许衡沉默片刻,抬头望向蔡琰。她正**案前,目光如水,未发一言。
他未曾料到,这位青史留名的才女竟如此明达。
多谢蔡姑娘指点。姑娘所言极是,强行给荆蛮落籍,虽有利朝廷,对蛮族却是灭顶之灾。换作是我,亦会反抗。
蔡琰唇边漾起浅笑:府君能悟透此理,实乃南疆之幸。即便太平年月,为荆蛮造册尚且艰难,何况如今四方动荡?
许衡抚掌大笑:姑娘高见!今夜得此提点,如拨云见日,许某铭感五内。
府君过誉。蔡琰微微侧首,妾身不过偶发慨叹,未曾献策。府君能洞悉关键,全赖从善如流,与妾身何干?
说罢,她望向檐外间天色:夜已深沉,府君当以身体为重。军政要务,不妨明日再议。
二人并行至檐下,忽见细雨如烟。
这雨来得突然。许衡蹙眉。
蔡琰轻叹:南地阴晴无常,不比北疆。
典君!许衡扬声道。
阴影中闪出名手持竹伞的魁梧将领。蔡琰暗自讶异——方才巡视时,竟未察觉此人潜伏。
禀府君,典韦声如洪钟,末将遍寻周遭,只觅得这把伞……
素来端庄的蔡琰闻言,不禁以袖掩唇。许衡耳根泛红,狠狠瞪了典韦一眼。
这莽汉拙劣的谎言实在令人捧腹,无论我还是蔡琰都一眼看穿他那拙劣的把戏。
他甚至没等我开口索要,就急着辩解只在附近找到一顶伞,简直欲盖弥彰。
许衡深吸一口气,直视典韦:张将军是不是就在附近?
咳咳!典韦被呛得剧烈咳嗽,慌忙摆手:末将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