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1 / 2)
我大秦将士最盼止戈休兵,本监国定要化解秦胡世仇,还天下太平!扶苏双臂舒展,衣袖翻飞,俨然胸有成竹之态。尉缭垂首不语,唯恐失笑——与胡人言和?边塞数百万百姓的血海深仇,数百年的累累白骨,岂是一句和解能消弭?
传令武安君:每日呈报北疆战况,驱敌即可,不得滥杀胡人!扶苏不容置喙,拂袖而去。这道谕令顿时引发轩然**。
监国此意......
战场生死相搏,岂同儿戏?
胡虏凶残,不施雷霆手段,必遗后患!
怀柔之策实非上计啊......
众臣交头接耳间,淳于越一声轻咳,众人即刻噤声退避。尉缭与王绾默契地移至殿角,未及开口,老丞相已了然颔首:国尉之意,老夫明白。
“武安君若接到这监国之令,依其性情,会作何反应?”
王绾扬了扬眉,将衣袖一甩负于身后。
他与武安君虽交往尚浅,却深知其为人秉性!
毕竟此人曾因分封与郡县之争,在朝堂上当众痛殴监国。
若此令传至武安君处...
呵呵。
尉缭当即会意。
目光投向殿外,低语道:昔年孙武子有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正是!
以武安君脾性,对待胡人岂会手下留情?
纵有监国之令,怕也只会视若无物。
王绾轻笑。
尉缭观其神色,忽问:丞相心中,莫非仍因亡秦者武四字存有芥蒂?
王绾略作迟疑。
说芥蒂倒也未必,只是蒙受**厚恩,大秦基业,老夫定当竭力守护!
不过老夫亦不信此等谶语,武安君绝非赵高之流。
故而如今方能统领六十万大军。
言罢,王绾大步离去。尉缭莞尔,不再深思此事。
若丞相当真心存疑虑,当初武安君北上统兵时便会阻拦。
拥兵六十万,终究暗藏风险。
然彼时丞相未置一词,毫无阻挠之意。
尉缭心结既解,亦负手而去。
与此同时,一骑传令官自宫门疾驰而出,携扶苏诏令直奔云中郡。
............
十日后。
云中郡。
这半月间,主力大军与胡人交锋不下十次。
每战皆尸横遍野,各自收兵。
而今胡人气势愈盛,秦军节节退守至雁门郡城。
胡人士气因而更振。
此刻。
雁门郡!
武州城!
此城虽非郡治,却是军事重镇,规模堪比郡城。
如今城中百姓早已撤离,唯余数十万秦军驻守。
县衙内。
斥候匆匆入内,急报胡人进军动向。
胡人中计矣!
蒙武抚掌笑道。
王翦微微颔首。堂中诸将如蒙恬、王贲、李信、内史腾等皆面露困惑。
他们不明战略,却严守军令。
这半月来着实憋闷。
仿佛有力难施,眼见胡人气焰嚣张,实在令人扼腕。
然为将者,更深知军令如山!
唯有遵令而行。
王贲忍不住向上座的陈麟请教:先生,不知究竟是何妙计?
他对陈麟素来信服,心知此乃诱敌之策。然越是明白,心中越是焦灼难耐!
蒙武见陈麟示意,便笑道:容末将代为说明。
秦军虽后勤无虞,却难与胡人持久周旋。
先生深谋远虑,故以退为进,示敌以弱,欲速战速决。
遂定下一城换数十万胡人性命之策……
蒙武言及此处,蒙恬脱口而出:“火攻!”
蒙武瞥向王翦,眼中得意之色尽显,惹得王翦瞪了王贲一眼。
王贲连忙接话:“难怪城中两侧堆满干草,连假粮草内亦藏干柴!”
他思绪渐明,继续推演:
“我军佯装不敌,因先前歼灭十万胡人,使其既恨又惧。近日屡屡退让,令胡人轻视我军实力。”
“胡人士气正盛,斥候来报,其已逼近武州城,半日即至。”
“待其攻城,我军诈败,以粮草诱敌深入。”
“届时,屋顶干草遍布,天干物燥,久未逢雨。只需胡人入城,城外火箭齐发,烈火骤起,胡人必溃退。我军后队转前队,速堵城门。”
“此役胡人虽难全歼,但必损兵折将。依其习性,定会北撤草原。”
“此时,先生当调骑兵追击。末将**率铁骑,誓取头曼首级!”
王贲越说越激昂,单膝跪地请战。
“哈哈哈!”王翦朗声大笑,得意回望蒙武。
蒙武挑眉不语,暗叹王家虎子确得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