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凯旋荣光(2 / 2)
朱雄英凝视着地图,目光从大明,缓缓扫过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良久,他拿起御笔,在砚台中饱蘸浓墨,于图的右上角空白处,挥毫写下力透纸背的“大明寰宇图”五个大字。
“自今日起,”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定鼎乾坤的权威,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天下万国,山川地理,皆在此图之中。诏令天下,修订四海舆图,皆以此为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当明此寰宇之真貌!”
随后是冗长却无人感到厌倦的封赏典礼。郑和晋封“镇海公”,世袭罔替;徐光启擢升工部右侍郎,赐爵位;陈实功受封太医院院使,赏金帛;所有船员,按功绩大小,均得到丰厚的金银、田亩奖赏,阵亡及病逝者家属获十倍抚恤。但所有受赏者心中都清楚,最大的赏赐,是亲身参与并创造了这份足以光耀千古的功业本身。
盛大的仪式结束后,朱雄英在行在的临海偏殿,只单独召见了郑和与徐光启二人。殿内焚着淡淡的龙涎香,窗外是渐渐平息下来的海浪声。
“辛苦了。”天子亲手扶起再次行礼的二人,目光最终落在徐光启再次呈上的、那些被封存在玻璃器皿中的种子样本上,他的指尖几乎要触碰到冰凉的玻璃,“林师……在北疆,可还有话传来?”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超越君臣的关切。
郑和与徐光启对视一眼,徐光启上前一步,从怀中取出一张薄薄的、显然经过多次译码的电文纸,恭敬道:“回陛下,舰队于加勒比海时,曾接北疆林公回电。林公只传来十二字——**‘火种已备,炉灶已温,只待米下锅。’**”
朱雄英眼中精光一闪,如同暗夜中的闪电。他缓缓走到那些种子前,指尖终于轻轻拂过玻璃表面,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藏的、足以引爆一个时代的磅礴生命力。
“橡胶可制车轮、密封,令机械之力倍增,驰骋天下;此二物,”他的手指重点划过装有土豆和玉米的器皿,“可活兆亿之民,使我大明再无饥馑之虞;咖啡、可可、烟草,虽为嗜好之物,然若能引导得当,其利可兴巨万之商税。”他低声说着,如同吟诵着开启一个全新时代的咒语,“林师为朕,为大明,备下的是一整个工业之基,一个物阜民丰的天下。”
他猛地转身,目光锐利地看向郑和与徐光启:“将这些‘火种’,分出一半,以最快的速度,由精锐护卫,秘密送往北疆林师处,不得有误!另一半,由你二人亲自掌管,于皇庄及选定的气候适宜之州府,设立专司,即刻着手,谨慎试种,摸索推广之法。此乃社稷之基,帝国未来之命脉,不容有失!”
“臣,遵旨!”两人齐声应道,感到肩头沉甸甸的分量。
当夜,广州城灯火通明,全城狂欢,彻夜不眠。美酒如流水般端上街头,士绅百姓自发箪食壶浆,以慰劳远征归来的英雄。郑和却婉拒了所有官方的宴饮与地方的邀约,他只与麾下将士们共同饮下一碗家乡的米酒后,便独自一人,再次登上了静静停泊在港内、正在进行初步检修的“镇远号”。
抚摸着被海浪与风暴侵蚀出无数细密痕迹的钢铁船舷,指尖划过那些与佛郎机人、“大顺”余孽交战留下的弹痕与修补印记,眺望着岸上那片不灭的、象征着太平盛世的灯火,与夜空中偶尔一闪而过的、代表着帝国最新神经的无线电信号光点,他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远征结束了,他们以舰炮与龙旗为笔,以血肉与勇气为墨,为大明勾勒出了整个世界的轮廓;而接下来,一个更伟大的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他们将要以这些来自三大洲的“火种”为种子,以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为雨露,去填充、去塑造这个文明的未来色彩。
他回到那间熟悉的舰长室,展开特制的防水信笺,开始撰写那份注定要流传后世、呈递给北疆的私人报告。信的末尾,他笔锋凝重地写道:
“……林公,万里航程已毕,寰宇图景初定。旧世之疆界已由炮火与龙旗划定,而新世之繁华,正待橡胶车轮滚滚、土豆玉米遍地、咖啡可可飘香之时。星槎使命已成,然工业之长路方启。后世史笔,或记郑和泛海之名,然学生深知,点亮这漫漫长夜之第一盏石油灯,为这艘帝国巨舰拨正航向、指明星辰者,是公也。学生和,顿首再拜。”
他搁下笔,吹熄烛火。舱外,一轮清澈的明月正高悬中天,毫不吝啬地将它的清辉洒向归航的舰队、欢腾的帝国与这片即将迎来亘古未有大变革的古老土地。
凯旋的荣光与喧嚣终将慢慢沉淀,而真正的变革,已如这南海深夜的潮汐般,蓄足了力量,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