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500章 “联动”到“生态”的跨越

第500章 “联动”到“生态”的跨越(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如同融化的金子,泼洒在云栖村的每一寸土地上。连片的稻田被染成温暖的金黄色,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着,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泛起层层金色的涟漪,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与泥土的芬芳。田埂上,青草带着白日的余温,偶尔有几只白色的蝴蝶翩翩起舞,为这幅宁静的乡村画卷增添了几分灵动。

陆砚辞独自伫立在田埂中央,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裤脚挽起,露出沾着些许泥土的脚踝。他微微闭上双眼,感受着夕阳的温暖、微风的轻抚,聆听着稻田里的蛙鸣、远处村落的犬吠,脸上露出了平和而满足的笑容。睁开眼时,眼前已然铺展开一幅生动而和谐的文化共生画卷,每一个场景都鲜活而温暖,诉说着从“联动”到“生态”的华丽跨越。

不远处的晒谷场上,村小的孩子们围成一圈,坐在竹编的垫子上,手里捧着《陆砚辞散文集·校园版》,清脆的读书声此起彼伏,穿透了傍晚的宁静:“清晨的雾霭还未散去,稻田里的露珠像星星一样闪烁……”孩子们的声音稚嫩却真挚,眼神专注而明亮,阳光透过他们的发梢,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位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读到动情处,忍不住轻声哼唱起来,其他孩子也跟着附和,读书声渐渐变成了悠扬的合唱,与稻田的风声交织在一起,格外动人。负责照看孩子们的乡村教师王老师,坐在一旁的竹椅上,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手里拿着笔记本,偶尔记录下孩子们的精彩瞬间——这是“文学点亮乡村”项目最真实的写照,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晒谷场的另一侧,李默与陈曦并肩坐在原木长凳上,怀抱各自的乐器。李默手中的吉他已经有些磨损,却是她走南闯北采风的伙伴;陈曦则抱着一把古朴的竹琴,琴身泛着温润的光泽。两人相视一笑,指尖同时落下,《水墨江湖》的主题曲《墨音谣》的旋律缓缓流淌而出。李默的吉他旋律轻快而温暖,陈曦的竹琴音色空灵而悠扬,两种乐器的声音完美融合,既有江湖的洒脱,又有乡村的质朴。李默轻声吟唱着歌词,歌声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坚守,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聆听,有的坐在田埂上,有的靠在竹编的围栏旁,脸上带着惬意的笑容,偶尔跟着旋律轻轻点头。

距离晒谷场不远的竹编作坊外,林晓的父亲正带着一群年轻人学习竹编技艺。老匠人穿着传统的蓝布衫,手里拿着细竹篾,耐心地演示着编织技巧:“左手捏住竹篾的一端,右手把另一根竹篾压进去,注意力度要均匀,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他的动作娴熟而流畅,布满老茧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篾之间。年轻学员们围在一旁,认真地模仿着,虽然动作还有些笨拙,时不时会把竹篾折断,但眼神里满是专注与热情。他们手中编织的,正是《非遗匠人》动画里的角色形象——墨尘抚琴的剪影、苏绣飞针走线的模样,竹篾在他们手中渐渐成型,生动而传神。老匠人看着年轻人专注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这是非遗技艺传承最动人的场景,老带新、手传心,让老手艺在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生。

远处的村口,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正播放着《水墨江湖》海外版的宣传海报。海报上,墨尘端坐于黄山之巅,身后水墨山水流淌,古琴音波化作层层墨纹,画面极具东方美学张力。海报下方,标注着“全球播放量突破10亿”的字样,吸引着过往村民的目光。几位刚从田里回来的老农,驻足在屏幕前,虽然看不懂英文注解,却能认出画面中的墨尘与竹编元素,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一位老农感慨道:“没想到我们村里的东西,能传到全世界去,真是太了不起了。”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快步走来,是林舟。他穿着干练的深色西装,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计划书,脸上带着兴奋的神情。走到陆砚辞身边,他轻轻递上计划书:“陆总,这是我们团队最新的项目计划书,里面包含了虚拟偶像‘青溪’的打造方案,还有VR《青云问道》的研发规划,都是科技与文娱深度融合的前沿项目。虚拟偶像‘青溪’将以东方非遗文化为核心人设,擅长古琴、竹编等技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与观众互动;VR《青云问道》则会构建一个沉浸式的水墨江湖世界,玩家可以亲身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与传承,体验‘以音退敌’‘飞针走线’等特色玩法。”

陆砚辞伸手接过计划书,指尖触及纸张的质感,却没有立刻翻开。他的目光依旧深深流连于眼前的稻田与鲜活的场景,孩子们的读书声、动人的音乐声、清脆的竹编声,还有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交织融合,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名为“文化共生”的壮丽画卷。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让他的眼神愈发深邃而坚定。

良久,他轻轻翻开计划书,快速浏览着其中的内容,嘴角露出了一抹欣慰的笑容。随后,他合上计划书,转头看向林舟,轻声说道,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仿佛自语,又仿佛宣告:“文化,需要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就像这片稻田,只有扎根土地,才能茁壮成长、硕果累累。我们这些年所做的一切——写散文、做音乐、拍动画、办大赛,都是在为文化寻找扎根的土壤,让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让人们在日常中感受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远方的稻田与村落,语气愈发坚定:“同时,文化也必须勇敢拥抱时代的科技。科技不是文化的对立面,而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强大助力。虚拟偶像、VR技术,这些新兴的科技手段,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文化,能让非遗技艺以更直观、更有趣的方式呈现,能让东方文化跨越地域与语言的障碍,传到更远的地方。就像《水墨江湖》通过动画技术走向世界,《AI与非遗》通过数字化工具赋能匠人,科技让文化的影响力无限放大。”

“唯有将生活的根基与时代的科技相结合,我们珍视的文化,才能被更多人真切地‘看见’,被更远的人清晰地‘听见’。”陆砚辞的声音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生活是文化的灵魂,科技是文化的翅膀。有了灵魂,文化才能有温度、有力量;有了翅膀,文化才能飞得更高、更远。这就是我们从‘联动’走向‘生态’的核心——让文学、音乐、非遗、科技在生活的土壤里共生共长,形成一个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文化生态。”

林舟认真地听着,频频点头,眼中充满了认同与敬佩。他知道,陆砚辞的这番话,不仅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指引。

夕阳渐渐沉入远山,天空被染成了绚烂的橙红色,余晖依旧温柔地笼罩着整个云栖村。孩子们的读书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阵阵欢笑声;李默与陈曦的音乐还在继续,旋律愈发悠扬;竹编作坊里,年轻学员们的作品已经初具雏形,老匠人正在逐一指点;村口的电子屏幕依旧亮着,《水墨江湖》的海报在夜色中熠熠生辉。

所有的声音、所有的场景,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和谐的文化交响曲。镜头缓缓拉远,将这幅“文化共生”的画卷完整地呈现在眼前——稻田、村落、人群、音乐、书籍、手艺、科技,所有元素完美融合,不分彼此。这不仅是第三卷第二部分的圆满收尾,更拉开了故事下一卷——“科技与文娱融合”的序幕,预示着一个充满无限想象、无限可能的文化未来。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文化的故事还在继续,生态的力量还在生长,东方文化的魅力,终将在生活与科技的双重助力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