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青溪“非遗数字藏品”发布让传统文化“可收藏、可传承”(1 / 1)
周二上午十点,国内知名的数字藏品平台“幻核”首页,换上了一组极具东方韵味的预售海报。海报以淡青色为主色调,背景是流动的水墨纹理,上面印着三款精美的数字藏品图案,以及虚拟偶像青溪的优雅形象,文案“非遗数字藏品,让传统文化可收藏、可传承”简洁而有力量,瞬间吸引了无数用户的目光。青溪的首批“非遗数字藏品”正式开启预售,三款藏品分别以“云栖竹韵·篮”“陶埙清音·器”“昆曲水袖·舞”命名,均是基于云栖村真实非遗技艺创作的3D动态数字模型,每一份藏品都对应唯一的区块链编号,不可篡改,限量发行一万份,极具收藏价值。
“云栖竹韵·篮”的设计灵感源自林晓父亲的经典竹编作品——一款传承了七代的竹编提篮。3D模型由专业设计师耗时一个月精心打造,完美还原了竹编篮的每一根篾丝走向,甚至能清晰看到篾丝的自然纹理、编织时的轻微磨损痕迹,以及竹材本身的色泽变化。藏品的动态效果更是考究:当鼠标悬停时,竹编篮会缓慢旋转,篮内会浮现出云栖村的稻田风光,风吹稻浪的动态效果栩栩如生;竹编的纹理会随着光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光泽,宛如一件真实的艺术品在灯光下展示。更贴心的是,点击模型上的任意一根篾丝,都会弹出对应的编织工艺解说,让用户在收藏的同时,了解竹编技艺的知识。
“陶埙清音·器”则以云栖村老匠人手工制作的陶埙为原型,模型细节精准到极致:陶埙表面的烧制纹路、吹孔的边缘弧度、器身的自然瑕疵,都与真实陶埙别无二致。动态效果中,陶埙会自动演奏一段简短的《青溪谣》片段,音色空灵悠扬,与真实陶埙的音质完全一致,仿佛能听到山风穿过陶埙的声音。点击藏品,还能查看陶埙的制作流程动画,从陶土选材、手工塑形、雕花、烧制到调音,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呈现,配上老匠人的语音解说,让用户深入了解陶埙制作的匠心与智慧。
“昆曲水袖·舞”是三款藏品中最具动态美的一款,以青溪的虚拟形象为基础,她身着昆曲经典戏服,戏服上的苏绣纹样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指导设计,每一针每一线都还原了苏绣的精湛工艺。水袖随风飘动,3D模型完美还原了水袖的飘逸质感和昆曲舞蹈的经典动作——“翻袖”“抛袖”“扬袖”“绕袖”,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宛如真人演绎。动态效果中,青溪会演绎一段简短的昆曲水袖舞,戏服上的苏绣纹样会随着动作的变化而流转光泽,水袖的摆动轨迹符合昆曲的韵律要求,背景音乐是悠扬的昆曲伴奏,让用户仿佛置身于昆曲演出的现场。
购买藏品的用户,不仅能获得该数字资产的唯一所有权,还能解锁多项专属权益:在青溪后续的虚拟演唱会中,可选择让自己收藏的“竹编篮”或“陶埙”作为青溪表演时的虚拟道具,比如青溪演唱《麦浪》时,竹编篮会出现在舞台的角落,随着旋律轻轻晃动;青溪演奏乐器时,陶埙会悬浮在她身旁,同步发出音色;收藏“昆曲水袖·舞”的用户,还能解锁青溪专属的水袖舞互动动作,在虚拟社交场景中与青溪同台互动,合影留念。
更具文化价值的是,每份藏品都附赠一段由云栖村老匠人亲自录制的音频解说。竹编篮的音频由林晓父亲录制,他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与亲切:“这门竹编手艺传了七代,以前是用来装粮食、装杂物,是生活必备的工具。现在能变成数字藏品,让更多年轻人喜欢,我很欣慰。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小小的竹编篮,感受到传统手艺的魅力,把这份匠心传承下去。”陶埙的音频则由制陶老匠人讲述:“陶埙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吹出来的声音像山风,像流水,能安抚人心。希望这份数字藏品能让更多人记住它,喜欢上这门古老的技艺。”
陆砚辞在藏品发布公告中明确表示,该系列数字藏品具有强烈的公益属性:“销售额的百分之五十将直接用于云栖村非遗工坊的扩建和教学设备更新,为老匠人提供更好的传习环境,为年轻学徒配备更专业的工具和材料;另外百分之二十将用于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对更多非遗技艺进行3D扫描、视频录制,建立数字档案。”同时,购买者还可以凭藏品编号,在一年内预约一次云栖村非遗工坊的线下体验课程,亲手学习竹编、制陶或昆曲基础,与老匠人面对面交流,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
藏品开售的瞬间,平台服务器便迎来峰值流量,访问量瞬间暴涨10倍,三款藏品在一分钟内全部售罄。许多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抢购经历:“手速慢了,没抢到竹编篮,太遗憾了!”“终于抢到了陶埙,声音太好听了,坐等线下体验!”随后,在二级交易市场上,部分稀有编号(如尾号为“0001”“”)的藏品出现了适度溢价,但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对交易行为进行了严格监控,对“上午购买下午转卖”的短期炒作行为发出了警告,并限制了同一账号的高频交易次数,同时推出了“藏品持有满90天才能转卖”的规则,确保藏品的流通主要以收藏和文化交流为目的,避免过度炒作。
许多购买者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收藏理由:“这不是普通的数字藏品,而是传统文化的数字载体,既能收藏,又能支持非遗传承,很有意义。”“已经预约了线下竹编体验课,想亲手试试编一个和藏品一样的竹篮,感受传统手艺的魅力。”“给孩子买了一份‘陶埙清音·器’,他每天都要听几遍陶埙的声音,还主动问我陶埙是怎么制作的,这就是最好的文化启蒙。”还有非遗爱好者留言:“希望能推出更多非遗数字藏品,让更多传统技艺被看见、被收藏、被传承。”
青溪的非遗数字藏品,成功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公益事业相结合,实现了“以藏促传”的目标,让非遗技艺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成为文化传承的又一创新范例,也为数字藏品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不仅要有收藏价值,更要有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