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沪上奕 > 第241章 最后的致意

第241章 最后的致意(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千岛文子的表情瞬间凝重如铁:“维也纳的施特劳斯博士,自上月寄出一封提及‘猎犬已嗅到踪迹’的密信后,便彻底失去了联系。开罗的阿里教授,也在两周前转入静默状态,生死未卜。敌人……‘清道夫’们,正在全球范围内收紧他们的包围圈。”

就在这时,笔记本电脑发出尖锐的警报声,红色的警告框覆盖了部分地图:“检测到高强度网络入侵企图!来源:多重跳转,威胁等级:高!建议立即断开非必要连接!”

陈垣与千岛文子隔着屏幕交换了一个眼神,那眼神中充满了无需言说的默契与决绝。“我们会再联系的,”老妇人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钢铁般的意志,“记住,满月之夜。愿先贤的智慧指引我们。”

连接断开,屏幕恢复了世界地图的界面,但那六个光点,此刻在陈垣眼中,已不再是冰冷的坐标,而是六个在黑暗中独自燃烧、随时可能熄灭的火堆。十四天,他需要在看不见的敌人的全球围剿下,联系上这些散落天涯的同伴,并确保他们在同一时刻完成启动。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清晨六点,城市笼罩在灰白色的湿冷晨雾中。陈垣将所有的资料、那台承载着希望的笔记本电脑,以及一枚记录了李文渊录音片段的一次性存储器小心收好,离开了安全屋。按照李文渊录音中最后的指示,他需要前往城市另一端的一个名叫“槐安北路”的老旧社区,寻找一个挂着“老电台”招牌的地方。

他像一尾游鱼,穿梭在迷宫般错综复杂的小巷里,避开所有主干道。两次,他瞥见身着黑色制服、行动矫健的人在路口看似随意地徘徊,那扫描四周的眼神却如同鹰隼;一次,一辆车窗贴着深色膜的黑色轿车以异常缓慢的速度与他擦肩而过,尽管隔着车窗,陈垣依然能感受到那道锁定在自己身上的、冰冷的审视目光。他压低了棒球帽的帽檐,将身影融入早起买菜的老人和送报的骑手之中,脊背却始终一片冰凉。

上午九点,历经数次迂回,他终于找到了那个隐藏在社区最深处、被几棵老槐树半掩着的“老电台”。从外表看,这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甚至有些落伍的收音机维修铺,斑驳的木制橱窗里,陈列着从上世纪中叶到九十年代的各种老旧收音机,像一座微型的无线电历史博物馆。

推门而入时,门框上方的铜铃发出刺耳又复古的“叮铃”声。店内,一个戴着硕大耳机、身形微胖的中年人,正俯身在一台庞大的、布满旋钮和真空管的军用短波收音机前,小心翼翼地用螺丝刀调整着什么。听到铃声,他抬起头,露出一张看似憨厚却眼神精明的脸,目光在陈垣身上迅速扫过,带着毫不掩饰的警惕。他的右手,正看似无意地移向工作台下方的阴影处。

“需要修收音机?”中年人问道,声音平淡。

“我有一台1937年的飞歌收音机,收不到短波。”陈垣说出了李文渊告知的暗号。

中年人的表情瞬间冰雪消融,甚至露出一丝如释重负。“那得用特别的调频方法,现在的年轻人懂这个的不多了。”他站起身,利落地关上店门,熟练地将“暂停营业”的牌子挂到门外,然后转向陈垣,伸出右手,“我是周波,李老师最早的学生之一。”

陈垣这才注意到,在周波右手小指的指根处,有一个几乎与肤色融为一体的、极其细微的羽笔纹身——与他笔记本上那个印记一模一样,守卷人的标记。

“老师他……”周波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明显的哽咽,他别过头,快速用手背擦了一下眼角。

“他为我们……争取了最后的时间。”陈垣的声音也有些沙哑,他简要说明了守夜人协议的启动、全球网络的情况,以及那迫在眉睫的十四天倒计时。

周波沉默地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用力拍了拍陈垣的肩膀,然后转身走向店铺后方。他挪开一个看似堆满杂乱元件的沉重货架,露出了后面一道几乎与墙壁融为一体的暗门。门后,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现代感的通讯室,墙上悬挂着巨大的电子世界地图,上面标记着密密麻麻的线路与实时闪烁的节点,数台服务器机柜发出低沉的运行声,与外面那个怀旧的维修铺形成了时空交错般的强烈对比。

“这里是华东地区,乃至整个东亚最重要的守夜人通讯枢纽之一,”周波解释道,手指在控制台的光学键盘上熟练地舞动,调出复杂的频谱图和数据流,“我们一直通过加密短波电台与世界各地的主要守夜人保持最低限度的联系,这是最古老,也往往是最不容易被追踪和干扰的方式。”

陈垣猛然想起安全屋里那台自动开启的收音机。“李文渊老师……他最后……是怎么……”

周波的动作停顿了一下,眼中翻涌着悲痛与难以言喻的骄傲:“老师的体内,植入了最新型的生物电信号发射器。当他的……生命体征停止时,发射器会以他最后的生物能量为源,自动激活,向所有预设的守夜人频率,发送最高等级的预警信号和……他最后的致意。”

陈垣感到心脏一阵剧烈的抽痛,仿佛被无形的针刺穿。李文渊,不仅用自己的生命作为掩护,甚至连自己死亡的瞬间,都精心设计成了这宏大守护计划的一部分,化为了那“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最悲壮的一个音符。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两人全力尝试联系其他标记点。开罗和维也纳的频道里,依旧只有令人不安的死寂。但幸运的是,他们成功与伊斯坦布尔、墨西哥城和瓦拉纳西建立了短暂而稳定的连接。

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守卷人艾谢,是一位目光聪慧、裹着头巾的年轻考古学教授。她通过摄像头,展示了一块十七世纪的伊兹尼克琉璃瓦片,在繁复的土耳其蓝与红色缠枝花纹中,竟巧妙地嵌入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则构图与伊斯兰黄金分割几何学,艺术的极致美感与数学的冰冷严谨完美融合。

“这是我们家族十代人的传承,”艾谢的声音带着坚定的使命感,“奥斯曼帝国时期,我的先祖曾与周明德先贤在托普卡帕宫有过秘密会面,共同探讨数学、艺术与宇宙真理的共通语言。”

墨西哥城的守卷人卡洛斯,则是一位肤色古铜、气质豪迈的历史学家。他守护着一本用纳瓦特尔语和拉丁文并列书写的奇特古籍,书中将阿兹特克文明的圣历周期,与欧洲中世纪的天文星表进行了精密的对照和融合,两种截然不同的时间观,在书页上达成了神秘的和解。

“知识没有边界,真理属于全人类,它不应被任何文明或权力所垄断。”卡洛斯的话语掷地有声,带着不容置疑的信念。

当夕阳的余晖将通讯室染成一片昏黄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