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87章 残兵末路逢霸主,枪王一败失雄心/

第87章 残兵末路逢霸主,枪王一败失雄心/(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清晨的风像一把刚从溪水里取出的刀,凉得直透骨缝。

谷地外沿,雾自丹水而来,拖着潮意,薄如纱,绕过倒木与车辕,去到南野的白草坡。昨夜峡中一战,滚木与铁钉将黑夜切成了两截;天亮之后,留下的是被碾碎的火星、半弯的铃舌,以及散乱的脚窝。脚窝浅处积着一指薄水,映出灰旗上一行字的影——静、藏、钩。

沿城西小道,陆续有人影簇拥而来。起先一十几人,后来三五十,再后来,像被风从城里扫出来的草籽,零零散散,集成一小堆一小堆。

他们有的是宛城乡兵,有的是被征来的夫役,有的是昨夜在城中看了粥棚又被军吏赶走的老少,脸上既有灰也有油,眼里多半是慌。每一小堆遇到南野的并州岗哨,便先齐齐跪倒,举起手中或破或缺的兵器。

“降——求活。”

那声“活”字,破得像破草垫,却真。岗哨不吼,也不打;木杆一横,示意收刀置地。巧营几个手快眼明的军士先上去,把绑在他们腰里的铃绳逐一割下,换上新的草绳,再递给他们一把木勺,“先喝,再说话。”木勺的热气往上冒,冒到鼻尖,冒到眼睛里,把昨夜的风吹的裂缝一点点糊好。

“名谁?乡何处?家里几口?”陈宫坐在粥棚边,膝上压着一卷薄薄的册子,册角被夜雾润了一圈。他衣袖简,语气更简,“愿入营者,自处‘杂’,三日受法,能背‘五则’‘三破’者,归籍。一时不愿者,给两天粮,不许近营,不许入城,走东西道,别来扰民。”

说着话,他像随手一般,抬了抬扇骨。两侧竹竿上立起了三块木牌,墨字未干:“禁躁、禁分、禁争功”。木牌下压着三张旧旗布,被雨打得发硬,旗心却重新缝了新的字。那些字不是“杀”“破”,而是“角”“门”“鼓”。初来者读不懂,有人问,一名并州老兵就把他拉到“静堂”前,指着盆里的那片叶:“看叶,不动是角,动是火。先角,后火。背吧。”

粥棚旁,有个少年兵从怀里摸出一块油乎乎的饼,偷偷塞进一个妇人怀里,那妇人背着个睡得正香的小儿,眼睛一红,急急推回去。少年兵笑,硬塞。陈宫瞥见,扇尖轻轻在掌心上一点:“记名。”旗牌官会意,册角添一笔:某甲,记善一。

这是“残兵末路逢霸主”的早晨。这“霸主”,不是刀上写的,是粥上写的,是禁令上写的,是“归籍”二字写的。来投的人里有老兵,也有昨夜被贾诩从市口粥棚赶走的老妪;老妪喝完一碗,抹一把眼,“你们不是劫。”陈宫笑,“我们劫别人劫的。”老妪听不懂,点头走远,背影杵杵落落,在风里像一杆细小的旗。

午时前,张辽带着小队巡回回来,向陈宫低声:“南岸有探骑,旗未见清,似许都鹰扬。”陈宫把扇合上,唇边那点极浅的笑收干净:“霸主要到。”他瞥一眼谷外的白草坡,“今我等装‘狂’的时候该收一收了。”

“主公呢?”张辽问。

“在堂。”陈宫看一眼“静堂”,吕布正负戟而坐,左臂的细布已换成更薄的一层,呼吸像五根看不见的线,在胸前起落。他不动,赤兔也不动。堂中鼓不响,只有水面一片叶子,在风里几乎不动。张辽低声:“枪王要出。”

“他要找回脸。”陈宫淡淡,“也要在霸主眼前证明他值得。我们给他一面——当镜子。”

城中。张绣手指掐得发白,拇指关节一处老茧在他握枪时隐隐作疼。昨夜的乱,按他的性子是要立刻出城“洗”一洗的。可是贾诩站在窗侧,一直不言。他那双生得温文的眼,今早多了一线冷,冷得像被人用刀在上面划了一道浅浅的印。

“你想胜。”贾诩终于开口,“是好事。但你若此时求一场大胜,那就是坏事。”他抬手,递过一封小小的战帖,“挑他,且收他。”

张绣接过战帖,字不过十数:南野白草坡,午后二刻,持枪请教。落款不写张绣,只写“武安”二字。他把枪背上,兜盔戴好,神情平定下来。侯裨在旁,低声:“将军,谨慎。”张绣点头,心里那股硬劲又浮上来:我不杀他,我要在城人的眼里,把丢的那口气捡回来——至少,捡得他记得我。

南野。白草坡的草尖还带着水。风自东北来,先掠过丹水,再掠过草,使草尖先低后起,一齐向城的方向点头,又齐齐把头收回来。坡下并州旗在一条斜线的阴影里安静着,旗心两个字“侠”“民”远远可见。张绣骑一匹青骊,枪横膝上,枪身冷,心更冷。他自坡上缓缓下来,城头的目光随着他落,粥棚的人声也随着他落。他几乎能听见那些目光的呼吸。

吕布骑赤兔,灰袍,背戟。陈宫远远站在“静堂”外,扇子合着。他并不热闹——这不是“请君入瓮”的戏,这是“立镜”。镜里照两个:一个是枪王,一个是粥棚后的民心。他对张辽道:“鼓在你。”张辽抱小鼓,指腹轻轻试了一下鼓边——今次鼓不为杀,只为稳。

张绣先下马。他尊重对手。他把枪尖往地上一点,细草被枪尖压出一个圆,圆极正。他抱拳:“请教。”

吕布也下马。他负戟,先把左袖挽到肘,露出一截伤痕,薄,浅,皮色正常。他并不遮掩。“请。”

两人相对三步,风从衣袖里绕过。张绣第一枪极慢,慢到旁观的人会觉得他在画一条看不见的线。枪梢在草尖上轻轻一拂,草尖震了三震,动得不肯停,就像一条小蛇被人逗得吐信。他不打正门,他问“角”。吕布侧身,戟尾微挑,恰好挑开那一寸“问”。枪梢落空,张绣不收,腕一抖,枪身从半腰拦来,如水绕石。吕布左足后撤半寸,半寸不多不少,正让枪锋贴着他的袍角擦过去——袍角起特细的一丝风,像鱼鳞反了个面,又贴回去。

第二枪快,快得像第一枪的影子突然活了。张绣三指发力,枪梢在半息内点三处:膝、肋、喉。点不为入,只为逼。吕布不提戟,他的戟像不在手,像一根普通的棍背在手下。他用的是“静”。呼吸五心,目先观角,念守旗。枪来时,他并不管枪,他管的是张绣肩胛与踝的“节”。他看见张绣的肩在第二点时有一个极轻的“停”,那停不是乏,是“换劲”。他于是把脚下半步里的脚窝挪出一个更浅的窝,等张绣的第三点“喉”来时,自己只需把颈微微往右一错,那枪就沿着他颈侧的那一线冷风“滑”过去。

第三枪不追,改扫。张绣枪梢下压,横扫吕布腰际,势如割麦。吕布终于提了戟——不提锋,提戟背。戟背“当”地一架,不与枪锋硬碰而与枪尾“借”,像把一只要扑人的犬的颈项忽然按住。张绣的枪被他这一“按”,势不止,身不得不跟。吕布背戟一送,枪身被迫翻转半圈,枪梢上揭起,露出一线空檐。张绣心里一凛:他在用我的“快”杀我的“快”。

“破影枪”的精意在于“影”,不是“破”。影要前一半虚后一半实,虚在先,实在后,后发先至。吕布这会儿的法看似守,其实是让你所有“影”都在他面前变得“实”。张绣忽然懂陈宫说的另一个字:序。他在打枪,不是在打人。他打的是“节”。枪节一乱,枪气自滞,枪王的心也跟着滞。

第四枪张绣改路,枪途在半身处“截”,断而复续,像有人在琴弦上突然用指按住以去掉多余的颤。他的枪这一回不求中,只求“得手”,求一个“点破”——破对面戟背上那一股连绵不绝的“静”。他枪梢从吕布戟背下方掠过,意在挑腕。吕布却像早有预备,左腕微内旋,腕内藏的那一丝“反砂泥”且不论,他是用骨接枪。枪梢一压,他的腕在骨上的皮被枪风轻轻吻了一下,凉,然而不疼,力自腕背滑开,像水遇到一块打磨光滑的石。张绣心里一沉:不破。

张绣并不服。他懂得,败不在“这一枪”,败在“心”。他把心里那口气收一下,枪峰斜挑,脚步突然快了一线,腰间的劲像在一瞬间被人从背后轻轻推了一下。他这一枪来得极近,近到戟背再难从容;而近身枪的狠,在于把对手逼到不得不用“力”的地步——一旦用“力”,“静”就碎一线。他眼里一闪喜色。

吕布抬眼,逆命龙瞳在眼底开了一线。他“看”见了张绣枪峰的因线:半个月前,他在宛城东巷里试的一招“破影枪·三叠”,第一叠虚、第二叠真、第三叠变。此刻,他要用的是“第三叠”。龙瞳里因线像被丝线牵起来的影子,微微一颤。他把呼吸里的“吸”在此刻按住半个“心”,按在肚脐下,然后他的戟没有“迎”,也没有“避”,而是“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