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匠骨铮铮(1 / 2)
“蔡中朗,此言差矣。”刘骏身体微微前倾,目光落在蔡邕脸上,
“何为根基?是那些只会谈玄论道、吟风弄月,却五谷不分的名士?还是那些能造出坚城、打出刀剑、做出农具的工匠?”
他站起身,走到厅中,靴子踩在青砖上,发出清晰的响声。
“我刘骏的根基是淮安城里的几万张嘴,是城外开垦出来的万亩良田,是工匠营里日夜不停的炉火,是手里能杀敌保命的刀枪。”
“名士,有则加勉,无则也并非必要。”
闻言,堂上一群文史,简直要三观尽毁。
在这时代,提出这种观点,实在让他们难以接受。
按刘骏的意思,名士还不如匠人了?
荒唐透顶!万匠易求,一士难得啊。侯爷怎么就是不懂?
蔡邕好心想再劝,刘骏却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言。
他斩钉截铁下令,
“招贤馆就按我定的规矩办。高薪,厚待,唯才是举。
管他是打铁的、做木工的、垒墙的,还是治病的。只要有一技之长,能帮我淮安活人、强兵、富足,就是我刘骏的贤才。”
“至于那些只认‘名士’二字的……”
他冷笑一声,“淮安太小,容不下这等大佛,爱来不来!”
陈庸脸色灰败,颓然坐倒。
蔡邕闭了闭眼,终究没再出声。
糜竺若有所思,脸上隐隐有按捺的激动之色。
赵云等武官,双眼直视,坐得笔直,没人吭声。
蔡琰看着刘骏挺直的背影,眼中担忧未褪,却悄然浮起一丝异彩。
招贤告示除去在淮安地界张贴之外,亦由市易监的商队,随着淮安商品的流动,撒向徐州、豫州、兖州甚至更远的地方。
“淮安亭侯刘骏,重金求贤。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凡匠作、医道、百工技精湛者,一经录用,可为官,为匠师,月俸粟米三石,钱一贯。能力高绝者,另有重用。”
消息在尘土飞扬的官道上传递,在喧嚣的码头酒肆里发酵,在阴暗潮湿的贫民窟角落里点燃微弱的火光。
起初,是嗤笑。
酒肆里,酸腐的读书人拍着桌子:“刘骏,刘仲远?竖子尔。招工匠?与贩夫走卒同席?斯文扫地。”
“吾等不屑与之为伍。”
学子嘲笑,名士摇头。多言:此人疯矣。
乡野间,有老木匠听闻,浑浊的老眼亮了亮,随即又黯淡下去。老匠人对着满是老茧的手摇头:“贵人一时兴起罢了,哪真看得上咱这双糙手?”
然而,淮安商队带来的不止是告示,还有精美的工艺品、雪白的盐、清香的皂角,以及烈火般的高度酒。
这些东西,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事实:那个据说连“一阵风”都剿灭了的淮安亭侯,似乎对工匠,经商,特别感兴趣……
匠人们的疑虑在动摇。
第一个来投的,是个瘸腿的老铁匠,姓张。他背着破旧的行囊,拄着根枣木棍,一瘸一拐走到招贤馆门前,仰头看着那新挂的牌匾。
守门的士卒刚要呵斥,被里面疾步走出的工造监吏员拦住。
吏员上下打量老张,语气还算客气:“老丈,可是有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