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男女衣服吊牌(2 / 2)
“什么清水!”
“此乃玄酒!”
“妄你史官传家,连这都不懂!”
司马迁:“……”
他捂着后脑,看着一脸正气凛然的霍去病和旁边憋笑的司马相如,彻底无语。
陛下明令禁止您饮酒,您就搬出周礼喝“玄酒”是吧?
就非得在字眼上跟陛下斗智斗勇一番不可吗?
~~~~~~~
大明,永乐年间。
顺天府。
天幕上关于“吊牌”的纷争,在这京畿之地的茶楼酒肆间,引发了阵阵热议。
一个穿着浆洗得发白直裰的穷书生,首先望着天幕发问:“这吊牌是何物?有何用处?”
旁边一个在布庄当了好些年伙计的中年人,呷了口茶,慢悠悠解释道:“说白了,就是标明这件衣裳出自谁家之手,是个凭证。”
“咱们这时候也有这东西?”另一个年轻后生好奇地插嘴。
“早就有了!”
布庄伙计来了精神,如数家珍。
“远的不提,就说唐宋时,富贵人家用的‘签子’,金的、银的、玉的都有,雕成花鸟鱼虫,刻上铺号名讳,随着衣裳赠与客人,可系在腰间,既是凭证,也是装饰。”
“嘿!”那后生笑道,“那不就是贵人们把玩的佩饰吗?跟后世这吊牌可不一样!”
“自然不一样。”伙计点头。
“后世的吊牌,是用完即弃的纸牌牌。”
“但咱们这‘签子’若能得来,是体面,能长久留着。”
“后世那物事,到底少了几分讲究。”
穷书生闻言,低头看了看自己半旧的衣衫,喃喃道:“可我怎的从未在我这衣衫上见过此类物事?”
布庄伙计闻言,上下打量他一眼,呵呵一笑:“这位相公,人家的衣裳什么价?您的衣裳什么价?”
“您买件粗布短打,为了节省几文钱还要与摊主磨破嘴皮。”
“人家那是量体裁衣,没有二价,且便宜了人家还不要,嫌丢人现眼!”
穷书生脸一红,却又不甘心地追问:“那……除了这等贵重的‘签子’,可还有更寻常些,只为了证明出自谁家,类似后世这吊牌功用的标记?”
“有啊!”
伙计答道,“有些制衣大家,会在衣裳的暗处,用特制的丝线绣上独门的标记、花押,如同书画大家的印章。”
“内行人一看,便知出处。”
后生立刻机灵地反问:“这种绣上去的标记,岂非很容易仿造?找些手艺好的绣娘,依样画葫芦不就行了?”
“仿造?”
布庄伙计嗤笑一声,露出一副“你太年轻”的神情。
“您以为随便找根彩线绣上就成?”
“那大家用的,非金非银,而是秘传的染线之法,色泽、质感独一无二,造价不菲。”
“你想仿,先得下血本弄出这线来。”
“弄出来了,你得卖吧?”
“穷苦人家买不起,您只能去蒙那些有钱又想附庸风雅的。”
他压低了声音,带着几分讲述秘闻的得意:“就有些专坑暴发户商人的造假之人,他们会蹲守在名家铺子外。”
“瞅准那些被拒之门外的富商,上前悄声道:‘东家其实是想给您做的,奈何太祖爷有明训,商人不得衣绸缎呐!虽说如今官府睁只眼闭只眼,可架不住同行是冤家,他们若去告发,东家铺子事小,连累了您可是大罪过!您看这样,衣裳我们私下给您做,悄悄送来,您关起门来穿,千万别声张……’”
“嗬!”
后生惊叹。
“这造假的心思,竟如此缜密!”
“既拿捏了人心,还把律法研究透了!”
“可那商人事后若知晓是假的,岂肯甘休?”
布庄伙计嘿嘿一笑:“它为何一定是假的?它做得足以乱真!只要那正主大家不出来戳穿,它就是真的。”
后生疑惑道:“正主为何不出来揭穿呢?”
伙计笑的更开心了,“你猜造假的为何能以假乱真?”
“正主不站出来揭穿,在真正的贵人圈里,只会觉得是大家不屑与商贾计较,更有风骨。”
“而在那买了假货的商人看来,嘿,正主不言语,那就是默认了!”
穷书生听得直摇头:“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人心之机巧,实在……唉,如此看来,还是后世好,竟有‘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矩。”
“后世隔着千山万水买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到家若不合适,自然该退。”
伙计表示理解,但话锋一转,“不过咱大明也没让你吃哑巴亏!”
“秦有市啬夫、唐有市令、宋承唐律,咱大明也有里正、集老人、兵马司、推官老爷!”
“凡遇着奸商欺诈、以次充好,告到官上,不仅让你退货,还得让他赔钱,最后少不了一顿板子伺候!”
集老人,又叫集市老人、集头老人,设于城乡集市。
职责为管理市政,校勘斛斗秤尺,均平物价,稽考牙侩名姓,抽税及防止狡诈贪黩。
利用年高有德的老人管理乡政,在华夏由来已久。
明初,朱元璋依据里舍里老的经验设立老人制度。
见于记载的有:木铎老人、店老人、集市老人、递运老人、草老人、巡街老人、巡捕老人等等。
里老是明代老人的主体,其职责主要是“导民善,平乡里争讼”。
在明朝初年,老人的产生由民众推选、官府批准。
但是洪武、永乐之后,逐渐被改为官府指令。
是不是觉得眼熟,眼熟就对了……咳咳。
言归正传,后生抓住关键,嚷道:“可后世是七天无理由啊!”
“无理由!不舒心就能退!”
“也是,可惜咱们现在没这待遇啊。”
布庄伙计闻言,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无理由?”
“你没见天幕里说,后世有些后生,买了衣裳穿出去显摆几日,回头便去退货,逼得商家不得不防?”
“后世富庶便捷尚且如此,咱们大明嘛……呵呵。”
那一直沉默的穷书生此刻却挺直了腰板,带着几分读书人的执拗开口道:“此言差矣!”
“我大明百姓,或许不及后世富足,但仁义礼智信的教化,敦朴诚信的民风,未必就输于后人!”
“呵呵,”布庄伙计笑得更深了,带着点市井的狡黠,“别地咱不知,但‘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矩,咱们这儿倒也有地方能成。”
他促狭地朝秦淮河的方向努了努嘴。
“某些个浪荡子,去那销金窟里快活了六日,到第七日头上,也能寻个由头跑去,说什么‘姑娘伺候不周’,或是‘身子不干净让他染了病’,非要人家把银子吐出来,搞不好,还想讹些汤药钱呢!”
此言一出,满座皆是一愣,随即爆发出心照不宣的哄堂大笑。
那书生涨红了脸,摇头苦笑,再也说不出辩驳的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