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端水天才苏慕远。(1 / 2)
“#文言文版树葬&烟花葬#”
“若取挚友之躯,纳于京胎玉囊,上植青松一株。
俟胶囊渐融,其躯遂化为天地精元。
松根如银针探脉,尽吸琼浆,枝干遂拔节峥嵘。
岁月流转,此木即成活体丰碑。
因其骨血,仍在年轮间奔涌不息矣。
另有至交火烬,可调朱砂、石绿、钴蓝诸般矿彩,混其灰白,封入焰心竹筒。
列筒成阵,定燃放次序,如星图。
引信既燃,冲天炮携彩虹灌入云霄。
忽闻霹雳裂帛,故人便在漫天流霞中,遂作星辰万点,此谓烟花葬。
至亲仰首时,睫上坠露皆是未落之光。”
~~~~~~~
评论区:
〖墓地管理员:你爹结果了,要不要给你寄点?〗
〖天魂在祖宗牌位享香火,地魂在墓地伴宗亲,人魂入轮回转世。〗
〖我记得这玩意儿搁古代,叫挫骨扬灰吧?〗
〖自信点,现在也叫挫骨扬灰。〗
〖把地缚灵和挫骨扬灰说的太唯美了。〗
〖路人:看,你太奶飘我头上了。〗
〖必须在当化肥和挫骨扬灰里选一个吗?〗
〖以后,我噶了,吾儿仰望天空,曰:“老妈炸得真好看”。〗
〖他兄弟说:“快看,你妈炸了。”〗
〖一定要松树嘛,枇杷行不行?我比较喜欢吃这个。〗
〖挫骨扬灰点天灯。〗
~~~~~~
大明,永乐年间。
江南,书院。
天幕上关于“树葬”、“烟花葬”的奇思妙论,在书院凉亭内引发了热议。
一位面容清秀、眼神中带着几分执拗的士子,名为周守拙,率先开口,他微微蹙眉。
“后世之树葬,竟是这般以身为养,化入枝干?”
“此与书籍所载,大相径庭。”
另一位身形稍高,眉宇间带着些疏朗之气的士子郑文博,闻言便习惯性地接口,语气带着他特有的几分懒洋洋的挑剔。
“周兄,书未读尽,便莫轻下断语。”
“岂不闻《周易》有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后世之法,不过是将这‘精气’具象为养料罢了,有何稀奇?”
周守拙立刻反唇相讥:“郑兄倒是博闻强识,却不知这‘化精气为养料’,与那佛家‘割肉饲鹰’孰先孰后?”
眼见两人又要杠上,一直含笑旁观的苏慕远连忙打圆场:“二位贤兄,且慢争辩。”
“小弟倒是对这树葬源流颇有兴趣,不知哪位兄长可为解惑?”
周守拙瞥了郑文博一眼,当仁不让地开口:“据我所知,汉时西南夷便有悬棺之俗,或借巨木枝干,或搭木架,将棺椁高悬,意在使逝者灵魂远离尘秽,早日升天。”
“其后佛道大兴,六道轮回、幽冥地府之说深入人心,此风渐衰。”
他顿了顿,继续道:“如今辽东亦有树葬,一曰‘风葬’,置尸于树,任鸟兽啄食,归于自然。”
“二曰‘树棺’,凿树为椁,纳尸其中,盼其随木新生。”
“云贵等地,如今亦有择山林巨木旁为坟茔之举。”
“但依小弟浅见,恐非出于他们所言之信仰。”
“应是山多地狭,借大树为标记,便于子孙寻访祭祀尔。”
“如后世一般,以尸体为养分种树的倒也有,不过多在佛家。”
“高僧火化后,便有专人将他的骨灰洒在树下,或用骨灰混合泥土专门种植一棵小树。”
“但像后世这样,专门以尸体为树木养分的方式,确实闻所未闻。”
郑文博待他说完,才不紧不慢地补充,带着一丝“我比你懂得更精”的意味,嘲讽道:“周兄,书读的少,就回去头悬梁锥刺股。”
“如天幕所言,专以尸身为树木养分,古已有之。”
“自古王公贵胄,乃至我等士绅,于坟茔植树,多为‘松柏长青’之寓意,点缀陵寝。”
周守拙冷哼:“郑兄也知是点缀?!”
“陵墓深阔,树木不过装饰,与那尸身滋养树木,岂可混为一谈?”
苏慕远见缝插针,再次扮演和事佬。
他眨眨眼,露出一副天真好奇的模样:“二位兄长,小弟忽发奇想。”
“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