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余波震荡与无声的质询(2 / 2)
“一,通过适当渠道,对廖月生(廖奎)同志及其团队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呃,‘自卫’能力,表示……‘理解’。二,提醒他们,注意方式方法,善后要干净,不要授人以柄。三,对于罗斯戴尔家族,要深入研究,其走私违禁物资、动用非法武装的行径,在未来合适的国际场合,或可作为……谈判筹码。”
媒体的喧嚣与猜测,政府的审慎与博弈,在事件发生后交织成一张复杂的信息网络。表面上的“工业事故”或“犯罪火并”掩盖了暗流汹涌的真相。但所有相关方都清楚,一场风暴已然发生,其深远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罗斯戴尔家族遭受重创但根基犹在,而廖奎与振华电子,则在这场血腥的洗礼后,正式步入了全球某些顶级势力视野的中心,未来的每一步,都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德国,杜塞尔多夫,莱茵金属公司总部指定的技术交流办公室。
窗外的欧洲天空带着几分铅灰色,一如赵伟此刻逐渐沉重起来的心情。他独自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台灯洒下冷白的光晕,照亮了铺满桌面的技术文件。这些是近期与德方进行“青龙”合金技术应用对接的部分纪要和非核心参数说明,流程规范,看似一切都在合作协议的框架下平稳推进。
赵伟的手指在一行行德文打印体和复杂的技术图表上缓缓划过,他的眼神专注而锐利。长期的海外工作和对技术细节的近乎偏执的严谨,让他养成了逐字逐句审阅文件的习惯,即使是最常规的交接文档也不例外。
就在翻阅一叠关于“青龙”合金在某型装甲车辆悬挂系统连接件上应用验证的报告附录时,他的指尖微微一顿。目光凝聚在图纸边缘一处极不起眼的空白区域。
那里,用几乎与纸张原色融为一体的极细铅笔,勾勒着两个微小的符号。
不是一个,而是在几个不同的技术节点旁,零星却刺眼地分布着。
“qS?”
还有一个更让他心头一凛的:“?”
笔迹极其轻浅、细小,显然书写者并不想让他人轻易发现,带着一种下意识的谨慎甚至是……疑虑。
赵伟的呼吸几不可察地屏住了一瞬。qS,qualityStandard(质量标准)?还是……其他含义的缩写?而(来源),这个词指向性太过明确。
他不动声色地继续翻阅,动作依旧平稳,但大脑已开始飞速运转。他回忆着与莱茵金属工程师团队,尤其是那些资深专家接触时的细节。表面的专业与客气之下,是否隐藏着更为深层的审视?这些符号,是某个工程师个人的好奇,还是代表了某种集体性的、未曾摆上台面的怀疑?
机会在几天后的一次非正式场合降临。在公司咖啡角,与他私交不错的德方年轻工程师马克·休伯特,趁着四下无人,用手中的咖啡杯轻轻碰了碰赵伟的杯子,压低声音,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提醒:
“赵,你们提供的技术数据……很完美,甚至完美得有些……超乎预期。”马克的目光扫过周围,声音更低,“但有些人,特别是审核组的那几位老古董,他们桌上的内部参考副本里,习惯用铅笔做些‘私人笔记’。”
马克没有明说,但眼神里的暗示已经足够清晰。他轻轻叹了口气,“他们对技术的源头很好奇,或者说……难以置信。认为现有的理论框架和公开的研发路径,很难支撑‘青龙’表现出来的部分特性。内部有指令,要求在所有接触到的、与‘青龙’相关的文件上,秘密记录任何‘非常规’或‘无法合理解释’的技术点,并标注存疑。”
赵伟心中一震,但脸上依旧保持着平静,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用流利的德语低声道:“谢谢,马克。我明白了。”
回到住所,赵伟反锁房门,拉上窗帘。他坐到书桌前,摊开一张信纸,却并未立即动笔。他沉思了片刻,然后将发现符号的具体文件编号、位置,以及马克隐晦的提醒,用只有他和廖奎才能完全理解的加密方式,转化成一组组看似无关的数字与代号。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沉重的信息。他详细描述了莱茵金属内部存在的这种系统性、隐蔽的质疑行为,指出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源于对方对技术根源的持续怀疑和秘密调查程序。
加密信件完成后,他通过一条极为隐秘的渠道将其发出。电波穿越大陆,将这份来自盟友阵营核心地带的无声警报,传向远在香港的廖奎。
“技术合作的光滑表面之下,怀疑的暗流从未停止涌动。”赵伟望着窗外杜塞尔多夫的夜色,心中默念,“老板,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