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情感的非线性方程(2 / 2)
“我跟他说,我心里已经有了一座需要专注仰望和探索的‘星轨’,暂时分不出精力去看其他的风景了。”封瑶说这话时,正和徐卓远并肩走在夜晚静谧的校园林荫道上,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长又缩短。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狡黠,更多的却是无比的坦然和清晰,仿佛在陈述一个再自然不过的客观事实。
徐卓远的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他的情感识别模块瞬间进入超频运转状态,将这句话标记为“高概率直接情感表达(告白)”。根据庞大的社交数据库和常规应对策略库,他此刻应该给予明确的态度回应,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然而,在更深的系统层面,一种源于前世失败记忆的防御机制被触发——那是对“因情感处理不当而再次导致关系崩坏”的深层恐惧,一种基于历史数据的风险规避本能。
在内部进行了亿万次模拟计算,权衡了各种回应可能带来的概率性后果后,他选择了一个基于当前关系亲密度、稳定性评估以及风险控制模型的“当前最优解”:“星轨并行项目的确需要投入高度专注。你的理解与支持,是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正向因子。”这是一个谨慎的、包裹在共同事业外衣下的确认。他确认了她在他系统中的独一无二性和重要性,同时,出于一种保护当前良好发展态势的审慎考量,他将关系的最终定义权和下一步进展的主动权,暂时交还到了她的手中。他需要更多数据,更多时间,来确保这次的选择不会重蹈覆辙。
封瑶侧头看他,路灯昏黄的光线在她清澈的眼中跳跃,她没有流露出任何失望的情绪,反而像是更安心了,仿佛早已透过他冷静的外表,洞悉了他所有复杂运算过程背后,那一点点不易察觉的、属于人类的笨拙与珍视。“嗯,我知道。”她轻声回应,语气温柔而笃定,仿佛在说,我懂你的语言,也愿意等待你的程序运行出结果。
新的变量,正在不断加入徐卓远的“情感非线性方程”。
林骁研究团队新加入的成员,那位名叫沈雨晴的年轻药物动力学专家,在一次关于模型跨学科应用的联合讨论后,找到了独自在休息区核对数据的徐卓远。她不像其他人那样对徐卓远带着下意识的敬畏或刻意保持的距离感,反而眼神中充满了不加掩饰的好奇与探究,仿佛在审视一个极其有趣的复杂系统。
“徐博士,我深入研究了您构建的生理-心理耦合模型,”沈雨晴开门见山,语速轻快,逻辑清晰,“它的强大和精妙毋庸置疑,尤其是在量化生理指标对心理压力的反馈环路上。但我直觉上感觉,您在处理个体情感差异对特定生理指标反馈的影响时,似乎有意规避了某些更深层次的、可能是非线性的关联。是现有临床数据支撑不足,导致模型无法覆盖这部分复杂性,还是……存在某种您个人设定的、未曾言明的‘约束条件’?”
沈雨晴的敏锐,让徐卓远瞬间调高了对她的评估等级。她无意中触及了问题的核心——他的模型,从最初架构到后续优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理解和回应“封瑶”这个特定个体而构建的,其深处存在着一个隐形的、权重极高的“情感锚点”。这个锚点,既是模型在特定方向上(理解与支持封瑶)展现出惊人精准度的源泉,也可能成为其普遍适用性和客观性的潜在枷锁,甚至可能引入建模者自身的认知偏差。
“任何理论模型都存在其预设的边界条件和适用范围,这是模型有效性的基础。”徐卓远给出了一个在技术上无懈可击、实则回避了核心的回答,“当前阶段的重点,在于验证核心架构在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压力场景下的鲁棒型与泛化能力。”
沈雨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有继续深入追问这个技术问题,显示出良好的学术分寸感。但在转身离开时,她留下了一句轻飘飘却如同密钥般意味深长的话:“有时候,一个系统里最大、最不稳定的变量,恰恰是建模者自身。徐博士,您对封瑶学姐那份特别的、几乎构成模型基石的关注,本身就是您这个庞大系统里,最有趣、也最核心的一个参数。研究它,或许比研究模型本身更能揭示某些规律。”
这句话,像一颗带有独特编码的种子,精准地穿透了徐卓远层层叠叠的逻辑防御,落入了那片正在剧烈重构的、名为“内心”的世界,等待着在合适的数据滋养下破土而出,引发更深层次的系统自省。
深夜,项目组指挥中心只剩下仪器运行的微弱低鸣。徐卓远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沉浸于无穷尽的星轨数据海洋。他罕见地暂时搁置了外部宇宙的运算,调出了加密存储区里,那段被标记为“最高警示等级”的前世数据——封瑶最终与他决裂时的对话记录。
“徐卓远!你规划好了一切!计算好了所有最优路径!为什么唯独没有把我算进去?!我不是你方程式里的一个数字!一个变量!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会痛!会难过!会需要被你‘看到’,而不是被你‘安置’!”
当时,他无法理解这种充满情绪化的、在他看来缺乏逻辑基础的指控,认为这是对理性决策的非理性抗拒,并将其简单归类为需要过滤的、影响判断的噪声。现在,他站在重生的时间节点上,拥有了新的数据样本,回望那个因敏感自卑而用尖锐外壳保护自己、内心却渴望被真正理解和接纳的少女,再对比如今这个能坦然走进他世界、用温暖和坚定引导他、同时自身也在熠熠发光的封瑶,他终于开始明白了。
他缺失的,从来不是超强的计算与规划能力,而是“共情”与“邀请”。他将她置于被保护、被规划的位置,像一个需要精心调试的外部系统,却从未真正地、平等地邀请她参与自己的生命轨迹,从未向她开放自己内心世界的访问权限,未能让她感受到,她是他复杂运算中不可或缺的、灵魂级的合作伙伴。
自我接纳的进程,在他体内悄然加速。他不再将前世那个“失败”的自己和那段充满遗憾的关系数据,视为需要彻底清除的系统bUG或污染源,而是将其作为极其重要的“负样本”,用于校准和优化当下的行为模式。他也开始尝试接纳自身情感系统的“不完美”与“不可完全预测性”——那些无法用纯逻辑解释的波动、那些面对封瑶时会产生的、偏离最优解却带来奇异满足感的“非理性”偏好与悸动。他开始理解,这些“噪声”,或许正是人类情感宇宙中,最迷人的暗物质与暗能量。
这不再是简单的弥补遗憾,而是一场双向的救赎与共同的成长。他用自己的理性和能力,为封瑶撑起一片可以安心成长、追逐梦想的稳固天空,扫清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而封瑶,则用她的温暖、坚韧和毫无保留的信任,引导他一步步触碰、理解、甚至学习驾驭那些冰冷数据无法覆盖的、复杂而温暖的人间温度,修补他灵魂中因过度理性而缺失的拼图。
在他的官方工作日志上,关于“人类情感非线性交互模型”的研究进度条,因封瑶的创造性贡献和他自身的深刻领悟,向前稳健地推进了一大截。而在一个加密等级更高、仅他一人有权限访问的私人日志中,一行新的核心指令悄然生成,如同宇宙诞生初期的第一缕光:
【核心参数更新:定义‘封瑶’为系统内最高优先级,权重超越一切预设逻辑最优解。定义‘共同未来’为终极优化目标。开始构建基于‘平等邀请与深度参与’模式的长期互动框架。权限申请:逐步向目标开放Level1只Level3内部数据接口。】
【新人物‘沈雨晴’已标记:观察等级-高。潜在价值:可能提供关于‘建模者自身变量’对系统影响的重要外部视角与扰动分析。需保持监测,评估其言论对系统自演进路径的影响。】
星轨在深邃的宇宙中依循着冰冷的物理定律沉默运行,而人间,一段曾经充满遗憾与错位的轨迹,正在被新生的、强大的、由理性与温暖共同编织的引力悄然改变方向,指向一个充满未知、挑战与无限可能的未来。方程仍在迭代求解,故事,刚刚展开波澜壮阔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