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杨廷和去职后(2 / 2)
【臣谨集前后章奏,惟进士张璁、主事霍韬,给事中熊浃与萼议同,其两京尚书乔宇、杨濂等,侍郎何孟春、汪伟等,给事中朱鸣阳、陈江等,御史周宣、方凤等,郎中余才、林达等,员外郎夏良胜、郁浩等,主事郑佐、徐浩等,进士侯廷训等,凡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皆如臣等议。】
什么意思?
翻译一下就是:在大礼议的立场上,除了张璁、霍韬、熊浃和桂萼外。两京尚书、侍郎、郎中、员外、给事中等二百五十多名官员,所上奏的八十多封奏疏里,都是站“继统又继嗣”的...
面对这群臣逼宫,嘉靖将奏疏留中,急召张璁、桂萼等人,商讨对策。
这一商讨,便是半个月过去了。
即便是商量了半个多月,但嘉靖也只能略微服软地下达谕旨说:
“朕继承宗庙事业,对于正统大义不敢违背。但本生父母的养育之恩,朕亦要兼顾。尔等应该再讨论讨论,多参考各种意见,而后将最恰当的办法上奏给朕。”
这般不软不硬,却又完全不接纳不采纳群臣意见的做法,显然是无法令礼部尚书汪俊等朝中大员满意的。
于是,新一番唇枪舌剑,继续在朝堂上上演。
杨廷和的离去,非但没有缓和朝堂上“护礼”和“议礼”两派的斗争势头。反而像是一瓶充满气的可乐,被人忽然拔掉了瓶盖。
整个朝局都乱了...
有如席书那般,改弦易辙,见势不妙赶紧改换门庭的;
有如蒋冕、毛纪这样,平日里习惯了杨廷和做主拿主意,此刻面对纷乱朝局根本镇不住场子,只能如无头苍蝇般在内阁瞎忙活的;
也有如汪俊等,受杨廷和去职的刺激后,愈发感到皇帝固执己见、祸乱礼法,恨不得以身证道的...
再加上没了杨廷和掌控下的吏部压制,曾经被外调的“护礼派”官员,如张、桂等人,纷纷被调回京师。
皇帝有了帮手,这朝堂群臣也有了对手...
就在这庙堂之上,纷纷扰扰之际。
嘉靖三年的正月、二月,也迎来了旱灾后遗症里,最严峻的时刻。
白纸坊处,每日新增的流民数量直线攀升。自正月二十二日过后,白纸坊处便不再转递申请增设棚屋的奏请,因为根本修不过来...
京中的木料有限,能拆的早拆完了。若是要继续修棚屋,那就会动到安民厂建设所需的木料。
为此,李斌给了谭宁一个批复:将流民以男女之分打散,男男同住、女女同住。缩减铺位间隔,提高单间容载量。
发展到现在,白纸坊处早已连铺位都撤了。所有流民都是席地而卧,但过于拥挤的环境,倒也变相起到了抱团取暖的作用。
算是给这些饥寒交迫的流民,勉强提供了一点温暖。
与此同时,宛平库存的粮食,日消耗量也在大幅上升。
随着勋贵们放弃粮食投机,京师粮价恢复平常的石米七钱后。常平仓处的售粮消耗在减少。
可与之对应的便是,李斌也失去了调动京仓存粮的临时授权。
而仅靠宛平县本身的存粮,算上安民厂雇工薪资的发放、算上白纸坊流民所费,再算上常平仓售卖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