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恒月的股权架构又要重新设计(2 / 2)
“那就谢谢杨总了!”徐曼满意地笑了笑,举起茶杯,“以茶代酒,预祝我们合作愉快,恒月上市顺利!”
“合作愉快!一定顺利!”杨总高兴地举杯相应。
大方向敲定,气氛更加融洽。我们又就一些初步的时间节点和后续沟通机制交换了意见。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便和徐曼起身告辞。
离开鼎峰资本,坐进车里,徐曼一边系安全带,一边看似随意地说道:“上市辅导团队入驻,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在这之前,有一个更基础、更重要的事情,必须先搞定。”
“什么事?”我启动车子,问道。
“你的股权控制。”徐曼转过头,看着我,眼神冷静而锐利,“虽然你是创始人兼最大股东,但经过几轮融资,你的直接持股比例已经被稀释。上市前,通常还会引入一轮战略投资,股权会进一步稀释。你必须想办法,在上市前,加强对恒月的控制力。”
我点点头,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我也在考虑。初步想法是成立一家有限合伙企业作为员工持股平台,把核心高管的股权集中起来,由我担任Gp(普通合伙人),这样可以用较少的资金撬动更大的投票权。”
“员工持股平台是常规操作,但还不够。”徐曼摇摇头,提出了一个更深入的建议,“我的想法是,在员工持股平台之上,你再单独成立一家你自己的投资公司。用这家投资公司,去认购员工持股平台的Lp(有限合伙人)份额,同时也可以直接增持恒月的股份。”
她详细解释其中的奥妙:“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资金杠杆效应。你用投资公司的钱去投资,可以放大你的控制力。第二,风险隔离。个人资产和投资风险隔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未来灵活性。上市后,如果你需要资金,或者想进行其他投资,可以通过减持投资公司的股权来实现,而不需要直接减持上市公司的股票,避免引起市场波动和监管关注。用这家公司,你可以用更少的自有资金,实现对恒月更稳固的控制。”
我眼睛一亮,徐曼的这个思路确实更缜密,更具战略眼光。“曼曼,你这个建议太好了!确实应该这么操作!”
我略一沉吟,顺着她的思路往下想:“既然要成立这家投资公司,股权结构也很关键。我的想法是,这家公司由我们五个最核心的人共同持股:你、我、清月、晚舟,还有雁冰。我们五个人合股,既体现了团队的凝聚力,也保证了决策效率。用这家公司作为我们未来财富管理和战略投资的核心平台。”
我把苏清月、顾晚舟、沈雁冰都包含了进去,这既是基于信任,也是一种利益捆绑和情感纽带的强化。
然而,徐曼听完,却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意,忽然问道:“哦?五个人?怎么……把孙晓菲,孙董事长给漏了?”
她这个问题来得突然,我一时语塞,愣住了:“晓菲?她……”
我张了张嘴,竟然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啊,为什么下意识地就把孙晓菲排除在外了?从商业角度看,孙晓菲实力雄厚,她若加入,对新公司的资本实力和资源整合将是巨大的助力。从私人关系看,我和她刚刚突破了那层关系,她明确表示想成为“像清月那样的姐姐”,希望有更深的绑定。
可我为什么在规划最核心的“自己人”圈子时,完全没想起她?
徐曼看着我愣住的样子,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带着一种看透一切的了然,她轻轻地说,语气不像质问,更像是一种点破:
“是不是因为……你和孙晓菲之间,虽然有了肌肤之亲,但那份‘心’里的信任和亲近感,还没培养到……像和我们几个这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