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茶舍二楼,郑学荀氏初相见(1)(2 / 2)
荀衍看向张梁,说道,“那日三郎在颍川说及,欲往高密游学,我便看出你心思。只是没想到,你竟会在郑学最艰难时拜入门墙。”
他望向对面的孙乾与田琼二人,语带感慨,“党锢未解,天下士人对郑学避之不及。三郎此举,可谓是与时人相左,逆流而上。”
张梁正色道,“休若兄,梁虽不才,亦知学问当以明道为先。郑师重实务、通古今,正是治学之本。”
孙乾笑道,“昔日三郎未入门之时,我便从崔琰师弟处听闻,他不喜太学空谈,鄙薄孔学泥古,更恶鸿都门学逢迎之术,故而独钟郑学。”
“三郎,”荀衍佯作不悦,“你五月在颍川时,既觉荀氏不堪入目,为何又题写儒宗开端学之联?”
张梁连连拱手,解释道,“我与崔琰师兄相约高密乃是在三月,休若兄这可实在是冤枉小弟了。”
他言辞诚恳地说道,“我游学颍川时,见寒门子弟在荀氏家学皆得安居读书,心下感佩,这才题联相赠,以彰荀氏文风。”
“三郎在高密时,也曾为郑学题过一副长联。这对联一体,倒被他用得妙趣横生。”孙乾接过话茬,“不知他为荀氏所题联文,是何等佳句?”
在几人一致要求下,张梁将两副对联重新书写了一遍。
孙乾凝神细品后,拊掌赞叹,“此联气象恢弘。上联点出荀氏族地所在,喻八龙扬名、芝兰满庭,门生遍布天下;下联用‘叨陪鲤对’之典,彰显诗礼传家之风,不愧儒学宗脉。”
他顿了顿,正色道,“荀氏自后圣荀子至今,传承数百载,世间唯有曲阜孔氏可与之比肩,儒学之宗,当之无愧。”
商业互吹,一则得互吹,二来也不能胡吹。
荀衍谦和一笑,“郑学联中‘声声入耳、事事关心’,方显兼爱百姓、胸怀天下之气度。我荀氏虽绵延数代,终究拘于门户之见,不及郑学心系黎庶。”
他指着墨迹未干的对联说道,“此联既见书生勤学之态,更显心系苍生之志。对仗工整,意境高远,将郑学通经致用之旨道尽矣!”
孙乾听得也十分受用,“荀氏‘颍水漾文澜’,恰如文脉源流生生不息;郑学‘事事关心’,则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两家各有所长,正如春兰秋菊,俱是我儒门瑰宝。”
荀衍笑道,“三郎两联,一者显家学渊深,一者彰济世情怀,可谓相得益彰。”
田琼总结道,“儒门虽分诸宗,其道本同。郑学致用,荀氏守正,皆是为往圣继绝学。三郎这两副对联,实乃慧眼独具。”
荀彧与荀攸目光炯炯,显然也想加入论道,纷纷将目光投到张梁这边。
他俩一个未成年,一个矮一辈,在成年人的聊天局里不大好插话。
张梁见状,将话题一转,“说起郑学近日要务,倒有两桩事可与几位一同参详。”
孙乾两人知道情况,笑而不语,荀彧三叔侄齐齐看向他。
张梁从桌案上拿过一卷书稿,“孙田二位师兄正在编纂农书与工学教材,若能得荀氏俊彦一同修订,必能使其更臻完善。”
接着又提起近日要闻,“国渊师兄已携嘉禾祥瑞赴京,若能说动朝廷解除党锢…届时郑学与荀氏或可共开经筵,广传圣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