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骑驴找马!(2 / 2)
他跟随张学良革新军事的目的,本意不是为了攀附张学良这棵大树!而是为了借助其地位,帮助自己实现自己改造东北、强军报国的理想。
淑秀将一碗热粥放在他面前,没有看他,仿佛不经意地问道:“你现在做的,还是你的初衷吗?”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刺中了郭松龄内心最敏感的地方。他放下筷子,眼神变得有些茫然和激动:“今天的中国,理想主义能够生存吗?”他仿佛在问妻子,又像是在问自己,“宋教仁,他就是理想主义的先行者!可结果呢?谁能容得下他?”他的声音带着悲愤,“但凡专制者,都要扼杀理想!”
淑秀默默坐下,她也察觉了丈夫的不快和失意,拿起一张烙饼,掰开一小块岔开话题道:“我前些日子,看了一个叫李大钊的文章,介绍俄国革命的,写得真好,庶民的胜利!让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郭松龄闻言,抬起头,脸上露出一种复杂难言的苦涩笑容,鼻腔里发出几声:“哼哼哼……”他咀嚼着这个词,“庶民的胜利……不是公子王孙的胜利?!”话语中充满了对现实权力结构的嘲讽与无力感。
淑秀敏锐地察觉到他情绪的变化,轻声问:“你不是对汉卿,有什么看法吧?”
郭松龄像是被点燃了积压已久的情绪,语气变得激动起来:“我的看法有用吗?!”他几乎是低吼出来,“我把所有的桥都替他修好了!脚手架替他搭得稳稳当当!各种工具、家伙事,都替他备得齐齐整整!我告诉他该往哪走,该怎么走!可结果呢?他父亲一道战令,就全都改变了!我们辛苦日夜整训的部队,转眼就可能成了别人争权夺利的筹码!”他越说越气,胸膛剧烈起伏。
一时间,夫妻二人都陷入了沉默。粥的热气在寒冷的空气中袅袅上升,却驱不散心中的寒意。
“奉直这一仗,本来就不该打!”郭松龄突然爆发,猛地一拍桌子,震得碗筷乱响,他瞬间涨红了脸,双眼布满血丝,压抑已久的反战情绪决堤而出。
但紧接着,这股怒火又如潮水般退去,化为更深的无力与消沉,他颓然低下头,声音沙哑:“偏要打……你有什么办法?你根本没有办法嘛……”他不再说话,闷头大口喝着已经微凉的粥,仿佛要将所有的不甘和愤懑都吞咽下去。
淑秀看着他痛苦的样子,心疼又无奈,咬了一小口烙饼,轻声问道:“难道咱们东北,就找不出一个明白人了吗?”
郭松龄抬起头,眼中恢复了一丝清明,他肯定地说:“怎么没有?王永江就是一个明白人!”他放下空碗,语气带着敬佩和同病相怜,“可人家现在称病回家去了!临走前还给大帅写了封长信,主张缩减军备,共图文化,反对向关内扩张。句句都说到了点子上!”
他站起身,端着空碗走向炉边去盛粥。淑秀回过头,关切地问:“那……能有用吗?”
郭松龄舀着粥,动作缓慢,摇了摇头,背影显得有些萧索:“恐怕……没什么用。”他对张作霖的野心和奉军内部的主战氛围,看得太清楚了。
淑秀望着丈夫的背影,幽幽叹了口气:“你和王永江,一文一武,咱们东北也找不出第三个人来了。如今,却都像是在勉为其难。”
郭松龄端着重新盛满的热粥走回来,吹了吹气,尝了一口,眼神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在寻找着什么,语气飘忽而带着一丝最后的希冀:
“我看这个王秀才的心思啊,跟我一样。都在骑着驴找马,找我梦中的那匹马!”
那匹能承载他们救国理想,带领东北乃至中国走向真正崛起道路的“马”,究竟在哪里?他不知道,也无人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