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08章 拥抱变化

第208章 拥抱变化(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林雪和徐航在实验室里用数据和算法描绘着“智慧城市”与“AI医疗”的宏大蓝图时,远在南方的林向洋,正在他那间略显陈旧的建材工厂里,进行着一场更为具体、也更为艰难的“微观革命”。变革的阵痛是真实而持续的,李师傅和其他几位老师傅的抵触情绪,如同车间里难以散去的机油味,弥漫在推行数字化的每一个环节。

然而,林向洋深知开弓没有回头箭。他顶住压力,一方面让陈静继续耐心做老师傅们的思想工作,强调数字化是为了“提质增效降耗”,是为了让大家工作更轻松、工厂更有竞争力,而不是为了取代谁;另一方面,他咬着牙,坚持推动那几个关键的数字化项目落地。他明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于企业而言,唯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才能打破坚冰。

转机,在坚持中悄然萌芽。

首先带来惊喜的是那套曾让老员工们怨声载道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和数次痛苦的流程重构,系统终于开始稳定运行。一天,负责采购的经理拿着系统自动生成的分析报告,兴奋地跑来向林向洋汇报:

“林总!您看这个!”经理指着报告上的数据图表,“系统根据我们过去三年的原材料消耗数据、供应商交货周期以及当前的生产订单,自动计算出了最优的采购量和采购时点。如果我们按照这个建议执行,初步估算,我们的主要原材料库存周转率能提高25%,库存占用的资金能减少将近两百万!而且,还能避免因为紧急采购而产生的额外费用!”

林向洋接过报告,仔细地看着那些由系统生成的、冷冰冰却极具说服力的数字。两百万的流动资金!这对于一个刚从金融危机中喘过气来的中型企业而言,绝非小数。过去,采购大多依赖采购经理的经验和感觉,时而积压,时而断货,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如今,数据给出了更科学、更精准的答案。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数字化管理”所带来的真金白银的效益。

更大的震撼来自生产线。在核心的压机设备上强制加装的振动和温度传感器,起初被李师傅嗤之为“聋子的耳朵——摆设”。然而,就在系统运行后不久的一天深夜,值班人员的手机收到了系统发出的紧急预警:**“1号压机主轴轴承振动数据异常,频谱分析显示早期磨损特征,建议在48小时内安排检修。”**

值班人员不敢怠慢,立刻通知了李师傅和林向洋。李师傅将信将疑地带着工具赶到车间,按照预警信息重点检查了主轴轴承。果然,在拆卸后,发现轴承滚道出现了细微的疲劳剥落迹象,这种隐患在早期极难通过传统的“听音辨故障”发现,但若继续运行,极有可能导致轴承彻底卡死甚至主轴损坏,那将意味着至少一周的停产和数十万元的维修损失!

看着那个被提前发现、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问题轴承,李师傅半晌没有说话。他默默地将轴承换下,脸上火辣辣的。这一次,数据没有给他留任何情面,却用事实挽救了一次重大的设备事故。

第二天一早,李师傅找到林向洋,语气复杂,但态度明显软化了许多:“林总……那个传感器……还真有点用。”他虽然嘴上还不肯完全认输,但行动上已经开始主动学习查看系统传来的设备状态报告了。对于李师傅这样的技术权威而言,事实胜于雄辩。

这两件事,像两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工厂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原本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的员工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些“虚头巴脑”的数字技术。他们看到,数据优化了库存,盘活了资金;数据预测了故障,避免了损失。这一切,都直接关系到工厂的效益和每个人的饭碗。

初尝甜头的林向洋,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不再是被动地、焦虑地追赶潮流,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为工厂开拓新的可能性。他想起了儿子林帆那个拥有几万粉丝的b站账号,想起了春节时林雪演示的移动支付,一个念头在他脑中逐渐清晰:**销售渠道,是否也能数字化?**

一天晚上,他难得地没有应酬,早早回家。看到林帆正抱着笔记本电脑剪辑视频,他破天荒地没有出言责备,反而凑了过去,带着一丝好奇和不易察觉的谦逊问道:“小帆,你这个……视频,是怎么让那么多人看到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