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23章 起点

第223章 起点(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陈静给他递上一杯温水,微笑道:“看到了。也看到你眼睛里的光了。”

林向洋接过水杯,没有喝,眼神中闪烁着企业家特有的敏锐和野心:“国家展示了肌肉,也展示了决心和方向。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这不仅仅是口号,这是未来十年、二十年最大的商业蓝海!”

他走到书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冷光映在他脸上。“我们之前考虑的产业升级方案,步子还是太小了,太保守了。”他快速调出公司的战略规划草案,“必须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尤其是绿色环保技术和智能制造领域。要和国家同频共振,不能掉队!”

他的手指在触摸板上滑动,大脑飞速运转,思考着如何调整明年的投资计划,如何引进高端人才,如何与科研院所建立更紧密的合作。白天的盛典,对他而言,是一场最高规格的招商推介会和政策吹风会,让他看到了一个更加清晰和充满机遇的未来。他必须抓住这个“起点”,让他的企业在这条新的赛道上,占据有利位置。

***

大学校园,宿舍楼。

林帆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圈笼罩着他和他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宿舍里很安静,其他室友要么还在外面庆祝,要么已经洗漱准备休息。只有他,依然毫无睡意。

屏幕上,不再是热闹的朋友圈刷屏,而是几个打开的浏览器标签页——“国家基层选调生政策解读”、“xx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摘要”、“优秀大学生村官事迹报道”、“云岭村所在地经济发展状况”……

他的神情异常专注,鼠标缓缓滚动,逐字逐句地阅读着屏幕上的文字。那些曾经觉得枯燥、与自己无关的政策文件,此刻读来,却仿佛带着温度,与他白天的震撼、与家庭通话时的郑重承诺,紧密相连。

他看到文件中描述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特色产业培育困境”、“数字化人才匮乏”……这些抽象的词语,在他脑海中渐渐与阿雅姐带他走访时看到的撂荒田地、留守老人、品相不一的农产品对应起来。

他点开一个讲述名校毕业生回乡带领村民种植有机茶叶、利用电商打开销路的视频报道,看得入了神。视频里那个年轻人被晒得黝黑的脸庞,以及谈到村民增收时眼里绽放的光芒,深深地触动了他。

这不是一时冲动。家族血脉里流淌的责任感,在这场国家盛典的催化下,终于在他身上找到了具象的投射点。他意识到,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林卫东那样铸剑国防的尖端科技,需要林雪那样探索前沿的科研智慧,需要林向洋那样活跃经济的商业力量,同样也需要无数人扎根泥土,去夯实那最广阔、却也最薄弱的基层基础。

他将“基层选调生报名条件”和“考试科目”两个页面加入了收藏夹。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信息搜集和方向确认的起点。他知道,前路必然充满挑战,甚至会有很多他不曾想象的困难。但此刻,一种明确目标后的充实感与紧迫感,取代了之前的迷茫。他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包括学业上的准备、能力上的锻炼,甚至需要找机会再去一次云岭村,进行更深入的调研。

他关掉网页,打开一个空白文档,郑重地在第一行输入:个人发展与基层服务可行性分析报告。

键盘的敲击声,在寂静的寝室里,清脆而坚定,如同他心中悄然拔节的成长之声。

***

北京街头,夜风渐凉。

林雪和徐航不知不觉走到了国家体育场“鸟巢”附近,这座为2008年奥运会建造的宏伟建筑,在夜色中依然散发着动人的魅力,它本身,就是中国上一个十年高速发展的标志之一。

“下一个十年,我们会站在哪里?”林雪轻声问,像是在问徐航,也像是在问自己,问这个时代。

“不知道。”徐航坦诚地回答,他握住林雪的手,她的手有些凉,但他掌心温暖而有力,“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一定会是参与者和建设者。就像今天,我们站在这里,感受这一切一样。”

他的话语平静,却蕴含着无比的信心。

林雪点了点头,最后望了一眼这片承载了太多光荣与梦想的土地和天空。白天的喧嚣已彻底沉淀,但她仿佛能听到,无数个像她、像徐航、像林卫东、林向洋、林帆一样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心中那台名为“奋斗”的引擎,已经悄然启动,发出了低沉而有力的轰鸣。

对国家而言,七十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

对林家每一个人而言,观看盛典的激动与自豪,已然转化为站在各自岗位上的清醒认知和再次出发的坚定步伐。

他们,以及千千万万的他们,正从这辉煌的里程碑旁走过,目光坚定地,迈向了那条通往未来的、充满无限可能的起跑线。

夜空下,星火点点,那是人间的灯火,也是无数梦想与奋斗被点燃的光芒,它们汇聚在一起,照亮着一个民族奔向复兴的崭新前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