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29章 志愿者的“微光”

第229章 志愿者的“微光”(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当日历翻过正月十五,这个有史以来最寂静的元宵节在消毒水气味和网络问候中悄然度过时,疫情防控的战线,已经前所未有地清晰和下沉——它从医院的隔离病房,延伸到了每一个城市、每一个街区、乃至每一个居民小区的门口。社区,这个中国社会最微小的细胞单元,成为了抵御病毒扩散、保障民生供给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至关重要的防线。

林帆所在的城市,同样被卷入了这场全民战“疫”的洪流。大学延迟开学,所有课程转为线上。他独自待在父母为他购置的、位于一个中等规模小区的小公寓里,每天对着电脑屏幕上课,刷着疫情动态,看着“林家大树”群里长辈们各自在“战场”上拼搏的消息——父亲在西北堡垒坚守,姐姐姐夫在京攻坚科技,叔叔婶婶在全球抢运物资——一种难以排遣的焦灼和“局外人”的感觉,日益强烈地灼烧着他的心。

他想起国庆盛典时心中涌起的豪情与“该做些什么”的郑重承诺,想起自己搜索“基层选调生”时对扎根一线的模糊向往。当在小区业主群里看到社区居委会发布的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通知时,他几乎没有犹豫,立刻点击了报名链接。

很快,他接到了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大姐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女声沙哑却利落,简单询问了他的基本情况和意愿后,便通知他第二天上午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报到。

第二天,林帆早早来到服务中心。这里早已没有了平日的闲适,电话铃声、打印机声、工作人员急促的脚步声和交谈声混杂在一起,气氛紧张而忙碌。李书记,一个四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眉眼间带着浓重疲惫却又透着一股韧劲的中年女性,简单给林帆和其他几个新来的志愿者做了个速成培训,内容涵盖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如何使用额温枪、如何与居民沟通、遇到突发情况如何上报等等。

随后,一件崭新的红色马甲递到了林帆手中。他穿上它,背上印着“疫情防控志愿者”的白色字样,仿佛瞬间被赋予了一种无形的责任和使命。他被分配的任务,是协助值守他所居住的楼栋门口,兼负责旁边两栋楼居家隔离住户的生活物资配送。

工作,远比他想象的要琐碎、枯燥,甚至偶尔会遇到难堪。

清晨,他就要站到单元门口,对每一位进出的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出入证核查。大部分居民都很配合,甚至会对他们这些“红马甲”道一声“辛苦了”。但也有不耐烦的,“天天量天天量,烦不烦!”;有质疑的,“我这刚出去买个菜,回来又量?这玩意儿准不准啊?”;甚至有不理解的老人,固执地认为限制出入是侵犯了他的自由,骂骂咧咧。

林帆起初还会试图解释,但往往收效甚微。他学会了沉默,只是坚持着程序,用尽可能平和的声音重复着:“请您配合测量体温。”“请出示一下出入证。”他将那份委屈和无奈默默咽下,告诉自己,这就是基层工作,这就是真实的人间烟火,夹杂着理解与误解,奉献与抱怨。

更耗费体力的是物资配送。小区里有十几户从外地返回、正在执行14天居家隔离观察的居民。他们的所有生活所需,从米面粮油、蔬菜肉类,到快递包裹、药品,甚至孩子的作业本,都需要志愿者送货上门。

林帆的手机里加了这些住户的微信,每天消息不断。

“志愿者同志,麻烦帮我买两斤排骨,一板鸡蛋,再要一把小青菜。”

“小哥,我有个顺丰快递到门口货架了,能帮我送上来吗?谢谢!”

“小兄弟,我高血压的药吃完了,这是药名和盒子照片,能帮我去社区卫生站开一下吗?非常感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