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38章 发射场的晨曦

第238章 发射场的晨曦(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当时光的指针悄然划过2020年的年轮,拨向那个注定载入史册的夏季,世界的目光,尤其是亿万中国人的心,正被南海之滨一片曾经沉寂的土地所深深吸引。

这里是海南文昌,中国最年轻的航天发射场。与西北酒泉发射场的苍茫雄浑、山西太原发射场的险峻隐秘、四川西昌发射场的秀丽清幽不同,文昌航天发射场坐落于碧海蓝天、椰林婆娑之间,以其独特的滨海风光和低纬度优势,成为中国航天走向深空、承揽重型发射任务的新门户。

此刻,黎明前最深邃的黑暗正在缓缓褪去,东方的海平面之下,已积蓄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躁动不安的光明力量。发射场上,巨大的多层活动发射平台如同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小心翼翼地托举着此次任务的绝对主角——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

这是一枚真正的“巨人”。洁白的箭体如同古希腊神庙的巨柱,巍然矗立,直刺即将破晓的天穹。其庞大的体型所带来的视觉压迫感,即便通过电视直播的镜头,也足以让屏幕前的每一个人感到呼吸一窒。箭体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中国航天”四个大字,在强力聚光灯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地宣示着一种来自东方的力量与决心。

它此次肩负的使命,足以让任何关注人类航天事业的人心潮澎湃——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开启中华民族长达四亿公里的行星际穿越之旅!

发射场区,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却又呈现出一种极致的、被严格纪律和精密流程规范下的肃穆。听不到喧哗,只有海风掠过发射塔架发出的微弱呜咽,以及各类保障车辆和设备运行时低沉而稳定的嗡鸣。身着蓝色工装或白色防静电服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进行着发射前最后阶段的检查与监测。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迅捷,眼神专注而锐利,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与时间和精度赛跑的庄严仪式。巨大的塔架缓缓打开,如同母亲不舍地松开拥抱孩子的手臂,将“长五”火箭那伟岸的身姿完全展露在苍穹之下,等待着那最终飞向星辰的指令。

这股一触即发的磅礴力量,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的信号,瞬间传递到了神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这里是整个任务的“神经中枢”。巨大的环形屏幕上,显示着火箭各项参数的实时数据流、轨道预测曲线、以及来自各个测控站点的状态反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精密电子设备气味与高度专注力的特殊氛围。

林雪坐在其中一个工作台前,身着一身得体的深色工装,神情肃穆。她所在的团队,负责的任务与此次发射的轨道计算和初始段遥测数据快速判读相关。虽然并非最核心的指挥岗位,但她深知,任何一环的微小疏漏,都可能对后续任务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她的目光紧紧锁定在自己面前的屏幕上,那不断跳动的数字和曲线,在她眼中是火箭此刻最真实的“心跳”与“呼吸”。耳机里传来各分系统清晰而简短的确认报告,每一个“正常”,都让她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一分,随即又为下一个节点的到来而再次绷紧。她没有时间感慨,全部的精力都凝聚在确保自己负责的环节万无一失上。这是她的战场,用智慧和专注,守护着这趟遥远旅程的起点。

***

数千公里之外,西北那片熟悉的戈壁滩上,夜色尚未完全退去。在林卫东和赵庆兰的家中,客厅的电视机早已打开,调到了直播频道。林卫东没有像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而是背着手,站在电视机前,身体站得笔直,如同他年轻时在发射前坚守岗位一样。

屏幕上,长征五号那雄伟的身姿,在晨曦的勾勒下,仿佛一座散发着现代工业与科技之美的丰碑。赵庆兰安静地坐在一旁的沙发上,手里织着一件毛衣,但织针早已停下,她的目光和丈夫一样,牢牢地被屏幕吸引。

林卫东的眼神极其复杂。有激动,作为一名老航天人,看到新一代大推力火箭托举着更宏伟的梦想启航,他内心澎湃不已;有欣慰,国家的航天事业,后继有人,步伐稳健而有力;更有一种深藏于记忆深处的共鸣。他曾亲身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创业年代,用算盘计算过轨道,在简陋的工棚里调试过仪器。看着眼前这代表了当前中国航天最高工业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长征五号”,他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一代人青春与汗水的延续和升华。

“好啊……真好……”他喃喃自语,声音很轻,却蕴含着千钧情感。赵庆兰理解地看了丈夫一眼,轻轻拍了拍身边的空位,示意他坐下等。但林卫东摇了摇头,他要用这种近乎仪式感的站立,陪伴着屏幕里那即将远征的“后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