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68章 志愿者的“数字反哺”

第268章 志愿者的“数字反哺”(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我前两天接到个电话,说我中奖了,要我点链接,这是真的假的?”

志愿者们分散开来,每人负责一两位老人,坐在小板凳上,头碰着头,手指点着屏幕,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演示。过程缓慢,有时一个简单的操作需要重复教上十几遍,但志愿者们脸上看不到丝毫的不耐烦,始终保持着微笑和鼓励。

小蕾在教会春娥婶基本操作后,又开始教她如何识别和防范电信诈骗。

“阿姨您看,这种说您中奖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骗人的,千万不能点链接,更不能告诉别人银行卡密码和验证码……”

“还有这种,冒充您孩子说急需用钱的,一定要先打电话核实,不能直接转账……”

这种最原始、最人性化、充满温度的教学方式,反而取得了技术推广和宏大叙事难以达到的效果。它解决的不仅仅是“会不会用”的技能问题,更是在消除老人面对智能设备时的恐惧感、陌生感和不信任感,是在传递一种“你可以做到”的信心。

林帆注意到,连之前对扫码取快递深恶痛绝的九叔公,也背着手,在不远处踱步,眼神时不时瞟向一个正在教老人使用地图导航的志愿者。他似乎有些意动,但又拉不

林帆走过去,笑着对九叔公说:“九叔公,要不也去学学?下次取快递就不用求人了。”

九叔公哼了一声,嘴硬道:“学那玩意儿干啥,麻烦!”但脚步却没挪开。

小蕾看到了这边的情况,主动拿着一份放大版的“扫码取件步骤图”走了过来,笑容甜美:“爷爷,您是取快递遇到困难了吧?没关系,我教您,很简单,就两步!你看这个图……”

九叔公半推半就地被小蕾拉到了一边,开始了他别扭却又认真的“数字扫盲”第一课。

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又充满温情的景象,林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意识到,他们团队之前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太专注于提供“解决方案”(功能强大的App,效果炫酷的直播),却忽略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体验”。他们试图用效率最高的方式去“赋能”,却忘了被赋能的对象需要的是能够被理解、被尊重、被耐心引导的“学习过程”。

志愿者们没有带来任何新的技术,他们只是带来了时间、耐心和共情能力。他们做的事情技术含量很低,但人文关怀的含量极高。正是这种看似“低效”的、点对点的、充满人情味的“反哺”,恰恰是弥合数字鸿沟最有效、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技术可以搭建桥梁,但让人愿意走上桥梁、并且能够安全舒适地通过桥梁,需要的是引导、扶手和足够的耐心。志愿者们,就是在做这安装“扶手”和耐心引导的工作。

这一天的志愿服务结束了,老人们依依不舍,约好下次再来。春娥婶已经能比较熟练地发起视频通话,脸上整天都带着光。九叔公虽然还没完全掌握,但至少不再那么排斥,甚至偷偷问林帆下次志愿者啥时候来。

林帆团队的人,包括牛博士和小敏,也都观察了整个过程,内心受到了不小的震撼。他们开始明白,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或许不能只靠技术的单兵突进,更需要这种“技术”与“人文”的结合,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反哺”相辅相成。

然而,林帆也敏锐地察觉到,志愿者的服务虽然温暖有效,但终究是暂时的、有限的。他们能教会老人使用现有的工具,却无法改变这些工具本身可能存在的“不友好”。他们能识别常见的诈骗,却无法阻止新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更重要的是,当数字化的浪潮裹挟着更多服务,比如金融、医疗、政务等深度嵌入生活时,其带来的挑战和潜在的风险,恐怕远非几次志愿教学就能完全化解。

一种更深层次的隐忧在他心中浮现:如果那些推动数字化的机构和企业,不能像这些志愿者一样,真正俯下身来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和恐惧,那么即使桥梁架设得再宏伟,也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保障,而让一些人望而却步,甚至跌落水中。

他隐隐感到,一场更深刻的、关于数字时代公平与伦理的冲突,或许正在酝酿之中。而这场冲突,很可能就会在像九叔公这样倔强而又对新生事物充满不信任的老人身上,率先爆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