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反恋爱脑系统之尹静琬18(1 / 2)
远洋客轮在太平洋的波涛中航行了近一月,终于抵达了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金门大桥在雾霭中若隐若现,巨大的城市轮廓展现在眼前,充满了与乌池截然不同的现代气息与异域风情。踏上陌生的土地,耳边是听不懂的语言,眼前是迥异的面孔,尹静琬和许建璋都感到一阵短暂的不适与茫然。
但他们没有太多时间沉浸在离乡别井的愁绪中。当务之急,是安顿下来,并迅速建立起新的据点。
凭借携带的雄厚资金和尹家早年在此地铺设的一些商业人脉(主要是丝绸和茶叶贸易),他们很快在旧金山华人聚居的唐人街附近,购置了一处相对僻静、带独立仓库的寓所。许建璋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他放下昔日乌池许家大少的架子,开始刻苦学习英语,并主动接触当地的华人商会,了解这边的商业规则和人情世故,为日后明面上的生意经营打基础。
尹静琬则立刻投入到更核心的工作中。她将随身携带的核心技术资料妥善藏匿,然后开始着手重建她的信息网络。旧金山拥有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无线电设备,她通过华人商会的关系,以“了解国际新闻和商业信息”为名,购置了性能更优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在寓所阁楼秘密架设起来。她尝试重新联系国内尚在运转的节点,但战火阻隔,信号微弱且极不稳定,时断时续。
与此同时,她将目光投向了当地的华人社区。旧金山乃至整个北美的华人,虽然身处异乡,但绝大多数心系故国,对日本侵华行径义愤填膺。
各种形式的募捐、演说、抵制日货活动在华人社区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尹静琬没有直接走到台前,而是选择与几个历史悠久、信誉良好的华人爱国社团建立了联系,尤其是以“华裔纾难救国总会”为代表的一些组织。
她以“匿名爱国商人”的身份,通过许建璋,向这些组织捐赠了数额不菲的资金,指定用于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国内急需物资,并通过可靠的渠道转运回国。她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过往经历,只强调“略尽绵力,共纾国难”。她的捐款及时、精准,且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很快赢得了这些组织核心成员的信任和尊重。
除了资金,尹静琬也开始尝试利用美国相对宽松和先进的技术环境。她注意到,美国民间拥有大量闲置的民用无线电设备,性能远超国内普通设备。她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对这些设备进行筛选、改进,使其更适合战时通讯环境,然后秘密输送回国?
她将这个想法与一位在救国会中认识的、同样精通无线电技术的华人工程师詹姆斯·陈进行了探讨。陈工程师对尹静琬(她化名“尹女士”)的见识和爱国热忱十分钦佩,两人一拍即合。他们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在尹静琬仓库改造的简易工作室内,筛选收购来的二手无线电设备,对其进行抗干扰加固、功率微调,并编写简单易懂的操作手册。
这项工作进展缓慢,却意义非凡。每一台经过改进的设备,都可能成为国内抗日力量在敌后战场上的“顺风耳”。
然而,海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文化隔阂、语言障碍时时困扰着他们。许建璋在生意场上初时屡屡受挫,但他凭着江南商人特有的韧性与精明,逐渐摸索出门道,开始尝试将中国的丝绸、茶叶与美国的工业品进行贸易,虽规模不大,但总算站稳了脚跟,也为他们的活动提供了明面上的资金掩护。
一天傍晚,尹静琬终于通过改进后的设备,清晰地接收到了来自国内“南天”方面一个备用频率的微弱信号!信号断断续续,内容加密,但确认无误!这表明,她建立的这条跨越太平洋的信息丝线,终于再次连接上了!
她激动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许建璋。许建璋看着她眼中重现的光彩,也由衷地感到高兴,紧紧握住了她的手。“静琬,我们做到了。”
尽管身处万里之外,他们依然能与祖国的脉搏一同跳动。
夜深人静,尹静琬独自坐在阁楼的无线电前,戴着耳机,仔细调节着旋钮。窗外是旧金山不夜的灯火,与记忆中乌池的静谧夜色截然不同。
她知道,在这里,她所能做的,或许只是杯水车薪。
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要信念不灭,无论身在何处,她都能为那片饱受蹂躏的土地,送去一丝微光,一份力量。
尹许两家举家迁往美利坚的消息,并非通过官方渠道,而是如同江南潮湿的春风,悄无声息地渗透过层层叠叠的战线与势力范围,最终传到了江北承军司令部。
彼时,慕容沣正对着沙盘,与几位将领商讨应对日军新一轮春季攻势的策略。副官小心翼翼地走进来,将一封薄薄的电文放在他手边,低声禀报了几句。
慕容沣起初并未在意,只随意瞥了一眼。然而,电文上那寥寥数行字,却像一道猝不及防的惊雷,在他脑海中轰然炸响——
“确悉,乌池尹氏、许氏核心成员月前已变卖部分产业,举家乘远洋轮赴美。尹静琬、许建璋夫妇同行。”
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