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反恋爱脑系统之尹静琬(完)(1 / 2)
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奔涌向前,从不为谁停留。
旧金山湾区的生活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节奏。尹静琬化名“尹女士”,与詹姆斯·陈的合作愈发深入,他们改进的无线电设备,因其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通过隐秘渠道,成为了国内某些关键战线和情报网络的“顺风耳”。这份成就无声,却重逾千斤。
许建璋的贸易公司,在经历初期的谨慎摸索后,凭借诚信与逐渐积累的人脉,竟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站稳了脚跟,甚至开始将部分中国传统的丝绸、工艺品,引入美国的上层社会,成为一种微妙的文化纽带。他不再是乌池那个温文却略显优柔的许家少爷,眉宇间多了份历经风雨后的沉稳与干练。
他们依旧通过层层加密的渠道,与国内保持着联系。资金、技术、药品……所有能提供的支援,都在最大限度地输送回去。尹静琬深知,她所能做的,相对于广阔的祖国战场,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她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期间,关于慕容沣的消息,也断断续续地传来。
承军与程家势力的结合,让他在江北的权位更加稳固。凭借着“先知”的优势,他在军阀混战和与日寇的周旋中,屡占上风,地盘不断扩大,其“枭雄”之名,响彻大江南北。
然而,那些隐秘渠道传来的信息也显示,慕容沣的某些手段,愈发显得激进且不择手段。为了快速扩充军备,他与某些国际军火贩子的往来日益密切;为了打击异己,他默许甚至纵容部下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残酷手段;在某些局部利益的争夺中,他表现出的冷酷与算计,令一些原本中立的观察者也为之侧目。
他似乎正沿着一条被权力和野心彻底侵蚀的道路,越走越远。那份源于“失去”而滋生的执念,并未让他变得清醒,反而将他性格中偏执与控制的一面,放大到了极致。
尹静琬听闻这些,心中已无波澜。她与他,早已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执着于个人的权柄与霸业,哪怕那权柄之下,是累累白骨与民族的隐痛。而她,选择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求存、民族自强的洪流之中。
数年的光阴,在战争的硝烟与和平的期盼中交替流逝。
珍珠港事件爆发,漂亮国正式卷入二战。太平洋战事的加剧,使得两国之间的联络变得更加困难,但也为尹静琬提供了新的机遇。她凭借多年来积累的技术信誉和对远东局势的深入了解,得以以一个“技术顾问”的模糊身份,间接参与到某些对华援助项目的评估与建议中,虽然身份依旧隐蔽,但其影响力却在悄无声息地渗透。
而在国内,慕容沣的势力一度达到顶峰,俨然成为一方诸侯。但他强硬的作风和某些触及底线的决策,也为他树敌无数。关于他“勾结外部势力”、“穷兵黩武”的指责,开始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流传。
1945年,华国抗战胜利的消息传遍世界。
尹静琬和许建璋在旧金山的家中,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欢呼声,相拥而泣。这胜利,来之不易,承载了太多人的牺牲与奉献。他们为自己能在海外尽一份绵薄之力,感到由衷的欣慰。
而关于慕容沣的最终消息,也在不久后传来。他没有倒在抗日的战场上,却在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内部权力倾轧中,因树敌太多,手段过于酷烈,加之某些不愿被披露的“私下交易”曝光,最终兵败身死,其苦心经营的势力集团也随之烟消云散,成为了历史书中一个略带争议的注脚。
他曾重生,拥有窥见命运轨迹的先机,却终究未能挣脱权势的魔咒,反而在其中迷失了自我,走向了毁灭。
听到这个消息时,尹静琬正站在窗前,望着庭院中一棵茁壮成长的橡树。那是他们移居此地时亲手种下的。
她沉默了片刻,最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那叹息里,没有快意,没有悲伤,只有一种物是人非、尘埃落定的苍茫。
她转过身,对正在整理书籍的许建璋温声道:“建璋,国内百废待兴,我们或许……可以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帮助战后重建了。”
许建璋抬起头,看着她眼中沉淀的平和与依旧坚定的光芒,微笑着点了点头。
窗外,阳光正好。
他们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