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老李,你想屁吃了! > 第281章 政事堂密议,惊世之策

第281章 政事堂密议,惊世之策(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杜县公,此物……此‘拼音’之法,果真……果真具备如此神效?若其果真能如你所言,顺利推行于天下,扫除文字音韵之障碍,那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不世之功!

然,老夫仍需直言,”他的语气恢复了惯有的严谨。

“兹事体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编纂如此一套覆盖蒙学到经学的标准教材,其工程之浩大,需汇聚多少鸿儒?争议几何?

培训足以掌握并传授此新法的师资,又需耗费多少时日、钱粮?其间艰难险阻,恐超乎想象。”

杜远对魏征这般切中要害的质疑非但不恼,反而心中一定,知道已经到了最关键的说服时刻。他神色从容,目光坚定地迎向魏征审视的目光,沉稳答道:

“魏大夫所言,句句在理,皆是老成谋国之言。此策确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建议,必须分步推行,稳扎稳打。”

他条理清晰地阐述具体步骤:“首先,我们可在京畿要地,进行试点。

由朝廷下诏,遴选一批品行端正、学识扎实、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优秀塾师、国子监生员、乃至地方儒生,集中起来,由精通此道的专人(自然由杜远亲自负责或培训)进行统一、系统的‘拼音’及新教材教学法的培训!

培训之后,并非结束,需进行严格、公正的考核!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新法者,方可授予朝廷认证的‘官定教师资格’!

对此批骨干师资,朝廷可给予优厚待遇,优先聘用至各地官学,甚至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俸禄补贴,以资鼓励,树立标杆!”

“与此同时,新教材的编纂工作需立即启动。可仿效前朝编修类书之举,召集天下饱学鸿儒、经学大家汇聚京师。

成立专门的编修馆。鼓励各家畅所欲言,充分讨论,但最终定稿之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由陛下钦定,或由我等待陛下圣裁!

务必确保教材内容之统一、释义之准确、导向之正确,完全符合朝廷教化百姓、巩固邦本之宗旨。

新教材与拼音法,首先在各级官学、以及愿意积极响应朝廷新政的各州县学堂中强制推行。

对于民间私塾,初期可不做强制要求,但可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提供官方认证、乃至资助部分教材费用等方式,积极引导、鼓励其逐步采纳新标准。”

他略微停顿,让众人消化一下,随即用更加掷地有声、充满信念的语气说道:“诸位相公,我们要实现的,绝非是强行抹杀各地丰富多彩的方言与文化特色,那不是包容的大唐气象。

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超越地域局限的、统一的、高效的国家文化交流与政令沟通平台!

让一个生于岭南烟瘴之地的学子,能与一个长于陇右风寒之境的学子,毫无障碍地用统一的文字和逐渐普及的标准官话,交流学问,畅谈国是!

让朝廷的每一道安民告示、每一项惠民政策,都能准确无误、不加扭曲地传达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深入每一个黎民百姓之心!此,方为真正的大一统之基,盛世之象!”

静室之内,再次陷入了一片深沉的寂静。只有灯烛燃烧时偶尔发出的噼啪轻响,以及几位帝国掌舵人那无法完全平息的、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杜远的话语,如同重锤,一遍遍敲击在他们的心防之上,那描绘出的蓝图,太过宏伟,太过诱人,也太过挑战现有的秩序。

良久,房玄龄与身旁的杜如晦交换了一个无比复杂却又心意相通的眼神。

他们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与自己一般的巨大震撼、难以抑制的激动,以及一丝属于开拓者的决绝。

房玄龄缓缓开口,一向沉稳的声音此刻竟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颤抖,那是意识到自身正在参与创造历史的激动:

“杜县公今日所谋之策,高瞻远瞩,思虑周详,实乃……实乃塑我大唐万世不易之基业的根本良策!若此策能成,则后世史书工笔,当为此记下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玄龄……叹服!”

杜如晦也重重点头,因激动而咳嗽了两声,脸上病态的潮红更甚,但眼神却异常明亮锐利:“千头万绪,困难重重,可想而知!然,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值得我辈倾尽所有,竭力为之!克明愿附骥尾,共担此任!”

长孙无忌抚掌,喟然长叹,语气中充满了对李世民识人之明的钦佩与对杜远才略的赞赏:“陛下慧眼如炬,杜县公大才天授!此策若能推行,实乃我大唐之幸,天下苍生之福!无忌,鼎力支持!”

魏征沉默的时间最长,他再次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拼音表,又抬眼看了看神色坦荡而坚定的杜远。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肃然起身,对着杜远,也是对着在座诸公,郑重拱手,声音斩钉截铁:

“老夫一生,但知直言,不谙逢迎。杜县公此策,虽前路艰险,然其利国利民,强国固本之效,毋庸置疑!

若杜县公能确保教材编纂公允无私,师资考核严格明察,推行过程循序渐进,不至扰民伤财,老夫……魏征,亦愿附诸公骥尾,竭尽所能,促成此千秋伟业!”

四位风格迥异、却同样支撑着大唐帝国运转的顶尖人物,此刻,竟被杜远这融合了古人智慧与超前洞见的宏大构想彻底折服,达成了一致的共识。

一场即将席卷整个大唐帝国文化、教育、乃至政治根基的深刻变革,其最初的蓝图与核心策略,就在这间静谧而庄重的政事堂静室之中,由这五位帝国核心决策者,初步定下了基调,描绘出了轮廓。

杜远心中明白,接下来的道路依然漫长且必定布满荆棘,来自习惯势力的阻力、技术实施的难题、资源调配的困难都将接踵而至。

但,有了这四位位高权重、经验丰富的宰辅重臣的全力支持与背书,他已经成功地为这艘即将驶向未知领域的改革巨轮,找到了最可靠的压舱石与最有力的推动器,迈出了最为关键和坚实的第一步。

历史的车轮,在此刻,被赋予了新的、更为强劲的动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