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老李,你想屁吃了! > 第283章 工坊轰鸣,纸墨奔流

第283章 工坊轰鸣,纸墨奔流(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杜家村的印刷工坊,此刻已彻底化作一座不分昼夜、全力运转的庞大战争机器,迎来自成立以来最紧张、最繁忙的时刻。

杜子鄂坐镇于工坊核心那间被他称为“中军帐”的调度室内,墙上挂满了生产进度表、物料清单和人员排班图。

他本人则如同一位面临决战、不容有失的将军,将这座工坊以及所有关联产业的潜力,压榨到了前所未有的极致。

所有的印刷机,无论是传统的雕版机还是经过杜远指点改进的活字轮转机,皆在全负荷状态下轰鸣作响,昼夜不息。

轮班操作的工匠们眼中虽布满血丝,脸庞被油墨沾染,但手上动作却稳准迅捷,无人有半分懈怠或抱怨。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到几乎化不开的墨香与新纸张特有的草木气息,新印好的书页如同永不停止的雪片。

从机器末端飞速吐出,又被训练有素的工人们迅速收集、校对、按序叠放,最终送入装订车间,变成一册册整齐划一的《大唐钦定蒙学典》、《标准韵书》和经史基础读本。

原本宽大的成品仓库早已爆满,连廊下、空地都临时搭起了防雨的棚屋,其下堆起的教材包裹,俨然已成了一座座散发着墨香与希望的小山。

“快!第三批《标准韵书》的雕版,必须在一个时辰内完成最后检查,确保无一错漏,今日必须上机开印!

耽误了时辰,唯你是问!”杜子鄂的声音因连日嘶吼而沙哑不堪,但发出的每一条指令依旧清晰、果断,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派往扬州筹建分坊的信使回来了没有?选址、当地匠人招募情况如何?立刻将所需核心工匠名单、物料采购清单给我拟好,要用最快的渠道递送过去!”

“什么?库房回报,特号竹纸供应快要跟不上了?立刻去寻负责采买的王管事!

告诉他,阿兄有令,朝廷更有严旨!不惜代价,拓宽采购渠道,提高收购价码也行,务必确保纸张供应源源不断,绝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拖了后腿!”

杜子鄂深知,这些看似平常的纸张,其上承载的标准化文字与那奇妙的“拼音”符号,是这场关乎国运的文化变革最基础的“弹药”,其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新政推行的速度与广度。

在杜远的全权授意和朝廷吏部、户部的暗中协调支持下,他不仅疯狂地挖掘着杜家村本地的一切产能潜力,更以惊人的魄力与效率,派出了数支由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组成的精干小队。

这些小队携带着核心的、标注了拼音的教材雕版母版、活字字模、严格的质量管理手册以及杜家村工坊成熟的操作规程,如同播种的使者,分赴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广州等水陆交通枢纽与区域中心。

朝廷的公文与他们几乎同步抵达,明确要求当地官府必须倾力配合,提供场地、招募人手,迅速筹建起“官督民办”性质的印刷分坊。

一张旨在让标准教材如同血液般流遍大唐帝国庞大身躯每一个角落的、高效而统一的生产与供应网络,正在以这个时代令人瞠目的速度,紧张而有序地铺开、扎根。

就在杜家村工坊第一批满载着标准教材、加盖着教化总署火漆的马车,即将在骑兵护卫下驶向京畿各地试点学堂的同时,最新一期、加印了数倍的《长安报》特刊。

如同早已蓄满力量的洪流,冲破了堤坝,瞬间席卷了长安的大街小巷,并沿着驿道快马加鞭,传檄四方。

这舆论的烈火,精准地投入了因科举新政而早已心绪涌动的民间干柴之中,立刻引发了燎原之势。

头版用最大号、最醒目的字体,印着激动人心的标题:《千古未有之盛事!陛下昭告天下:书同文,语同音,自此天下学子共此一卷!》

内页则以整整两个版面,用极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解读了“拼音”这套神奇工具的奥妙与使用方法。

甚至附上了清晰的声母、韵母表和图解,并配以生动有趣的插画,让即便不识字的人,看了也能大致明白其便利。

文章更以充满感染力和想象力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未来图景:岭南湿热山林中的孩童,能与长安繁华里坊的稚子,清晰无误地同声诵读《千字文》;

江东精明的丝绸商贾,能与陇右豪爽的牛羊牧民,顺畅无碍地洽谈买卖;

朝廷颁布的每一道减免赋税、鼓励耕种的恩泽诏令,都能准确无误、不加任何扭曲地传达并惠及帝国最偏远的每一处乡野、每一户农家。

这期报纸一经面世,首先便在庞大的寒门学子群体和广大普通百姓中,引发了山呼海啸般的支持与欢呼!

“拼音!世间竟有如此神物!若……若我幼年求学之时,能有此物相助,何至于为了识得一个字、读准一个音,而耗费那般多的光阴,看尽先生的脸色!”

一位在乡间执教多年、饱尝师资匮乏与方言困扰之苦的老塾师,用颤抖的双手捧着还带着墨香的报纸,读到动情处,不禁老泪纵横,浑浊的泪珠滴落在报纸那清晰的拼音符号上。

他仿佛看到了无数像他当年一样,因地域贫瘠、师资薄弱而困于识字门槛的贫寒子弟,终于有了一把可以轻松叩开知识殿堂大门的钥匙。

“朝廷这是要动真格的!是要让咱们这些泥腿子、灶下婢的娃儿,也能正正经经、明明白白地读书认字啊!陛下圣明!杜青天……不,杜公功德无量啊!”市

井街坊间,茶楼酒肆里,百姓们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感激。他们或许不懂太多经国大道理,但他们最朴素的情感和最切身的利益告诉他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