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有点飘了的朱高炽(2 / 2)
“太孙殿下所言,确实指出了王朝的一大顽疾。不过,说到财政与吏治,贪腐问题也需未雨绸缪。如今在陛下高压反腐的态势下,百官自然有所收敛。但缺乏制度性的约束,仅依靠严刑峻法,终究非长久之计。更何况……”
他顿了顿,选择了一个相对委婉的说法:“更何况,我朝官员的俸禄,在历代王朝中,算是……相对较低的。陛下或许过于强调官员的操守,希望他们能甘于清贫,为国效力,但这‘即想让马儿跑,又不想给马儿吃草’的做法,长远来看,恐怕会滋生更多的‘隐性’贪腐。”
朱高炽显然对这个话题也思考良久,立刻接过话头补充道:“姑父说得是。譬如一个县令,年俸九十石米,在当下物价看来,或许勉强够用。但随着经济发展,物价必然上涨,未来这点俸禄肯定入不敷出。儿臣以为,官员俸禄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定例’,而应参考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进行调整和提高。并且,发放方式也应由以米为主、银元为辅,逐步调整为以银元为主,实物(如官服布料、炭敬等)可作为福利发放,更为便捷合理。”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进而引申道:“而且,藩王与普通官员的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此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长此以往,难免会……”
王卓在一旁听得心里直打鼓,暗自纳闷:‘朱高炽这小子平常挺机灵懂分寸的,今天是怎么了?刚踩了削藩的雷,现在又提官员俸禄和收入差距,这不明摆着又在挑动太子殿下敏感的神经吗?改革官俸、缩小与宗室的收入差距,这触动的是整个既得利益阶层,更是对陛下定下的祖制的一种挑战啊!’
果然,朱棣的脸色已经彻底阴沉下来,他斜睨了儿子一眼,语气带着明显的冷意和嘲讽:“哦?既然太孙殿下对财政、吏治、俸禄改革有如此多、如此深刻的见解,何不直接写成奏章,向你皇爷爷详细禀报?跟孤说这些,岂不是明珠暗投,浪费了你的满腹经纶?”
朱高炽被他父亲这阴阳怪气的话说得一愣,随即猛地反应过来,自己最近仗着皇爷爷的宠爱,确实有点飘了。他额头上瞬间沁出细汗,连忙躬身,语气带着惶恐说道:“爹,您息怒!儿子……儿子只是一时妄言,思虑不周。儿臣年轻识浅,一切自然是以父王马首是瞻,断无僭越之心!”
王卓见状,赶紧再次出来打圆场,他将几个议题串联起来,试图将朱高炽的“冒进”转化为对朱棣有利的规划:
“太子殿下息怒。太孙殿下也是心系国事,只是表达急切了些。其实细想之下,取消海外就藩藩王的俸禄,与改革、提高官员的俸禄,乃至推进殿下您曾经提出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赋役改革,都是环环相扣,可以统筹考虑的。”
他看向朱棣,分析道:“若能适时、适度地提高官员待遇,使其能安心任事,那么,在进行诸如‘摊丁入亩’这类触及士绅利益的改革时,来自文官集团的阻力或许就会小很多。而削减宗室禄米节省下的开支,也能为提高官俸和推行新政提供一定的财政空间。若能由此推动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改革,必将极大地树立和巩固太子殿下您在朝野内外的贤明与威望。”
王卓这一番话,将原本可能引起朱棣反感的“加俸”和“改革”,包装成了巩固其权力和声望的政治筹码。
朱棣听完,面色稍霁,他瞥了一眼垂手恭立的朱高炽,又看了看王卓,这才缓缓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了不少:“嗯……如此说来,倒也有些道理。此事关系重大,需从长计议,谨慎布局。炽儿,”
“儿臣在。”朱高炽赶紧应道。
“你既有此心,便先去详细调研,将各级官员如今的实际用度、各地物价水平,以及前朝官俸制度,都整理个条陈出来。记住,未有定论之前,不可在外妄加议论。”
“儿臣遵命!”朱高炽暗暗松了口气,知道自己这关算是暂时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