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乡土沉醉与远洋召唤(1 / 2)
接下来的两日,凤阳皇陵旁的流水席依旧是人声鼎沸,烟火气十足。
朱元璋仿佛彻底卸下了帝王的沉重甲胄,回归了一个游子回乡的本真。他不再仅仅高坐主位,而是兴致勃勃地端着粗瓷酒杯,穿梭于一张张摆满乡野佳肴的方桌之间。
“老哥,今年家里的收成咋样?谷仓可还堆得下?”他拍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的肩膀,用地道的凤阳乡音问道。
那老者激动得手足无措,连连道:“托陛下的洪福!用了那‘化肥’,亩产翻了一番还不止!家里那口老谷仓,今年得加盖半人高才够用哩!”
朱元璋闻言,开怀大笑,声音洪亮:“好!好!仓里有粮,心里不慌!这才是咱想看到的光景!”
他又走到另一桌,几个带着孩童的妇人连忙起身行礼。朱元璋摆摆手,弯腰逗弄着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娃娃,吃饱了没?肉可还够吃?”
那男孩胆子颇大,舔着油汪汪的嘴唇,大声说:“吃饱了!陛下,俺吃了三大碗饭,还有好多肉!”
“好小子!能吃才能长力气,将来像你祖辈一样,为咱大明出力!”朱元璋龙颜大悦,亲自夹了一大块红烧肉放到孩子的碗里,引得周围一片善意的哄笑和感激的目光。
他与宿老们回忆当年在皇觉寺为僧的清苦,感叹如今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聆听壮年汉子们对修路、对新农具的夸赞,仔细询问还有何不便;他甚至会关心谁家儿郎到了婚配年纪,戏言要亲自做媒。
这种毫无隔阂的互动,让“洪武皇帝”在乡亲们眼中,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生杀予夺的恐怖存在,更像是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回馈乡里的成功子弟。
那些“陛下圣明”、“洪武爷万万年”的欢呼,以及每晚必定响起的、颂扬太平的新版《凤阳花鼓》,如同最醇厚的美酒,让他深深沉醉,胸中块垒尽消,脸上焕发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红光。
相比之下,王卓和朱高炽则显得有些精力不济。
连续三日的喧嚣与操持,面对络绎不绝的乡民、需要时刻维持的礼节、处理各种食材调配和人员安排,两人只觉得精神萎靡,脸上的笑容都几乎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