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再掀高潮(2 / 2)
基本补贴十块,因工作突出,每人再奖励十元。
拿着这二十块钱,三人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
那个叫陈志刚的更是红着脸表态道:“向阳,往后你指哪我们打哪!”
李向阳随即布置了新任务:通知三个村子筛选出的五十户经常采药的村民,尽快到李家开会,接受动员和培训。
这事儿是赵洪霞组织的。
结婚后,这姑娘做事越发利索,不但显出了张罗事情的天赋,更因为嘴甜、会说话,很受大家好评。
不用说,培训动员会开得很成功!
村民们平时也零散卖些药材,对行情大致有数。
当他们拿到李家那份详细列明品种、规格和收购价的清单时,一个个更是欢天喜地。
单价比镇上公道不少,部分药材甚至高了三成还多,而且就在家门口!
次日,李家正式挂出大红纸贴的通告,开始收购山货和药材。
这下,几个村子的村民终于不用再为卖点东西,起早贪黑坐船过桥再走两个多小时路去红河镇了。
人手方面,李向阳也做了安排。
考虑到嫂子身怀六甲,赵洪霞又肩负着“示范村建设总指挥助理”的重任,收购站另外招了四个人。
工资不算高,每月二十块,外加提成,好处是上一天休息一天,家里农活不耽误,还能额外挣份钱,报名的人都差点挤破了头。
与此同时,在三条流经村落的小河中游、下游,也各架起了鱼方子。
这事由各村自己安排,李向阳只提了个建议:鱼方子的管理,优先考虑劳动力较弱的家庭,可由两户共同或者轮流看管。
至于他自己那个最初的鱼方子,他却没交出去。
那里,是他第一桶金的挖掘处,也承载着他太多重要的回忆。
对此,村民们毫无异议。
毕竟,从李家手指缝里流出来的赚钱门路实在太多了!
眼下,只要人勤快,哪怕是个半大孩子,走远些砍点竹子或者桦栎树棒子,送到李家或菌菇基地,也能换个几毛钱零花。
不过,李家只收活鱼,不收鱼干。
这是李向阳特意立下的规矩——毕竟,当年正是因为坚持了精品意识,才给自己的事业打开了局面。
为此,李家专门请了八个妇女负责清洗鲜鱼和烘烤鱼干,也是上一天休一天,按数量拿提成。
具体标准的制定,李向阳安排给了张自勤负责;质量管理,也一并交给了嫂子。
在他看来,有事做,是保持更好精神状态、不与社会脱节的重要途径。
如此一来,收购站4人,鱼方子10人,洗鱼8人,转眼间又为乡亲们创造了二十二个在家门口就业的岗位。
大哥李向东负责的竹编项目也收上来不少货物。
只是在城里开设竹编山货特产店的事情上,李向阳犹豫了。
洪水还有三个多月就要来临,是现在就开起来,给自己弄个物资储备基地?
还是等洪水过后,一切安稳了再从长计议?
这让他一时难以决断。